奋起的号子在群山间回荡(4)
2019-01-28 11:19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浏览:次
贵州全省500亩以上的大坝共1725块,每一块都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个突破口,更要“精打细算”。农村产业革命打响后,贵州省委抓住500亩以上大坝这个关键点,一坝一策编制方案,以县为单位系统部署,重点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向着精品高效调整产业结构。
政策安排上,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印发蔬菜、食用菌、茶叶、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生产指导意见,由县确定主导产业,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抓,一县一业,全产业链发展。那些种植基础好、市场潜力大、有龙头企业带动的高效作物,则整村、整乡集中连片规模化推动。
目前,贵州省级规划、市州指导、县区落实的政策设计已基本完善,全省88个县的主要领导在这场革命中已完全就位,每县重点支持1-3个规模产业,每乡镇着力打造1个特色种类,每村突出1个优势品种,向着做大做精做强的方向前进,在全省掀起一股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浪潮。
产业的“黔”坤大挪移,很大可能会带来新产业“休克”现象。一系列后续问题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新产业可能“休克”甚至“流产”。
为了解决新产业中农民干不了的问题,贵州通过农民讲习所等方式对农民进行系统地技能培训,让农民至少掌握一项高效作物的种植技术,成为示范带动产业革命的能手、行家。同时借助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的大趋势,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弥补农民的技能不足。
技术服务方面,严格产业各环节的技术标准,对扶贫产业和合作社服务全覆盖,明确技术服务单位和人员的具体责任,为全产业链发展作好支撑。
发展产业的钱从哪里来?贵州的做法是将财政投入更多向农村产业倾斜、向绿色的、扶贫带动效果好的产业倾斜,整合财政资金发挥好“指挥棒”“吸铁石”的作用,引导金融和工商资本投向乡村产业。在贵州省制定的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行动方案中,记者发现,投资预算中财政与政策投入仅占30%,其余70%均由龙头企业和基金公司来投。
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整合生产要素,实现生产力充分释放和生产方式最优化。贵州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不代替农民、不抛下农民,而是将农户视为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主体,由企业和合作社带着农民一起干。
决定这场革命成败的关键一步是“黔货出山”,在全国市场上实现从产品到商品的“惊险一跳”。为了实现产销对接,贵州瞄准大城市、大市场,着力做好产品的包装宣传和品牌营销,完善产地市场、集配中心、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配套,调动机关、学校、社区、医院等方方面面的力量采购贫困县乡的农产品,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在每个贫困村和规模化农业基地至少建设一个电商网站。
订单生产、土地流转、进园务工、反租倒包、项目分红,以及财政资金、农民土地、专业技能入股龙头企业得分红等一切有利于农民在这场产业革命中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都被充分调动起来,极大激发了农户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基层党建的着力点是把农民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带领起来,把基层党组织融入产业链条,既为这场革命在乡村层面注入了至关重要的“党的领导”这一保障,也让基层党员干部在革命第一线锤炼党性、联系群众、干事担当。
“八要素”涉及方方面面,怎样才能一一落地?作为一项省级党委政府主动谋划的、必须借助市场力量完成的战略部署,能不能取得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看抓落实工作方法是否得力。
“五步工作法”是贵州抓落实的“方法论”,在这场革命中更能检验其有效性。政策设计上,贵州注重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系统完整、引导有力。工作部署上,强调周密细致、结合实际、操作性强、接受度高,重点工作清单式、项目化管理。干部培训中,要求是及时全面到位,不留盲区。督促检查时,盯住关键少数,层层压紧压实。追责问责方面,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