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
PC版

中和农信金融助农实践:“这个小额信贷公司不一般”(3)

2019-01-07 11:25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浏览:

这个小额信贷公司不一般
——来自中和农信金融助农实践的观察

  本报记者 郭少雅
  站在2018年的时间节点上往回看,刘冬文和李加英都会意识到2008年的不同寻常。
  那一年,时任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部主任的刘冬文带着他的团队走进四川,在中国开启了用小额信贷模式参与灾后重建的首次实践。以贷款而不是捐赠的形式帮助灾后重建,刘冬文们曾饱受质疑也面临压力。
  几乎是同一时间,在外打工的李加英奔回绵竹老家,重建因地震坍塌的房子,她决定在家门口找一份工作,“有生之年,要和家人好好在一起。”李加英成了刘冬文团队在绵竹招聘的第一批信贷员。拿着现金走进乡邻谁都不看好的“烂摊子”农户家,完成当地第一笔抗灾小额贷款时,李加英自己心里也在质疑这笔款放得“靠不靠谱”。
  10年之后的今天,中和农信公司从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部改制而出,成为一家专注于农村市场的小微金融服务机构,股东构成不仅有官方背景的扶贫基金会,更有蚂蚁金服、TPG、IFC、红杉资本、仁达普惠和天天向上等诸多股东。作为国内目前获得影响力投资最多的小微金融机构,中和农信为全国21个省、313个县,累计超过500万的农村人口提供过小额信贷服务。
  再也没有远离过家乡的李加英成了中和农信的明星信贷员,从过去背着装满现金的背包给乡亲们送贷款,到现在手把手教农户用智能手机在APP上进行信用验证,李加英觉得自己人生的天地很广很大。
    沉下去 做陪伴者
  “信贷是每个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就像获得粮食的权利一样。”孟加拉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创始人尤努斯曾这样说。
  事实上,由于缺乏抵押物、信用记录和让人相信的盈利能力,大多数的“穷人”很难拥有金融服务。这就给中和农信这样的小额信贷机构提供了市场空间。
  刘冬文这样定义中和农信的目标客户:“最优质的20%,银行等机构早已覆盖。老人或者低保户,是社会保障的对象。我们瞄准的是中低收入的农户,他们想做一些事情,缺钱了,在银行借不到,可以找我们借,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是有能力做一些事情的。”
  沉到乡村中去,陪伴那些“想做一些事情”的农户,成了每一个中和农信信贷员要做的最重要的事。
  湖南省平江县三阳村村民吴艳仿曾经在黑工窝点被困了整整16年,2011年拼了半条命跑回家乡的老吴发现,父母没了,房子没了,他甚至已经不能做一个最普通的农民——因为地也没了。
  老吴有自己的计划,没有田地,就自己开荒;没有农具,就靠双手。开荒需要借钱,“一部分钱买种子化肥,一部分钱买个电三轮。”
  可没人借钱给他,也找了信用社,“人家说根本不行,我什么都没有,没有抵押,没有担保,甚至连个家都没有,而且我借得太少,人家不愿意费这个劲。”
  中和农信平江分支机构的信贷员钟幼萍听说了老吴的情况,跑去他的菜地好几次,看着老吴像长在地里一样一刻不停地干活,她说,我们贷款给你,我们没有那么多限制条件,全看信用。
  老吴到现在都记得钟幼萍把5000元钱交到他手上时说的话,“这不是帮,是支持。你不用觉得欠我人情。你是靠自己,靠你的信用。”
  活了快60年,老吴听到的都是别人说他没有这个没有那个,第一次有人跟他说,“你有什么。”
  如今的老吴,开垦出了十多亩菜地,还完了贷款,新添置了一辆手扶翻地机,存下了两万多块钱的积蓄,年近花甲的他开始有了自豪感:村里人都越活越好,凭啥我就不能?我又不缺手缺脚,穷人就不能想更好的日子?没这个道理。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