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一直惦记着俺们村(2)
2018-10-04 09:55人民日报浏览:次
混工分、磨洋工成了历史,不到一年时间,“大包干”试点取得成功。里双店公社农业产值翻了一番,农民年人均收入由210元增加到400多元。“我家大瓮里的粮食满满当当,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全村老少都念习书记的好!”里双店公社厢同大队会计钱贵香忆起当年情景,至今仍激动不已。
在习近平倡导下,1983年1月,正定在河北开创先河,全面推行包干到户责任制办法,提出土地可以分包到户,在经营管理上坚持宜统则统、宜分则分。
1984年1月22日,习近平冒着严寒来到西柏堂村,为500多名社员宣讲当年中央1号文件。时任西柏棠公社党委书记赵建军回忆:“习书记讲得很细致。他告诉大家,文件规定了延长土地承包期。这彻底打消了乡亲们的顾虑,很多社员很快制定了增加投资、改良承包田的方案。”
随着“大包干”的深入推进,正定农业生产力迅速提高。1985年,全县农业总收入达到4.3亿元,比1982年翻了近两番。
王玉廷(时任正定县委组织部长):
他心里想的都是百姓利益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庄严宣示。
“他的工作一直贯穿着这样的理念,在正定也是这样。大事小情,心里想的都是百姓利益。”时任正定县委组织部长王玉廷说。
1983年,担任县委书记后不久,习近平提议出台了《中共正定县委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又明确提出:“一定要树立求实精神,抓实事,求实效,真刀真枪干一场。”
解决民生难题,习近平带头行动:部署全县学校危房大普查,并拿出自己3个月工资资助北贾村小学;1984年4月,在习近平反复协调下,石家庄至正定的201路公交车开通了,正定成为全市第一个通公交的县……
“当时,干部们都感受到了一种实干的氛围。”王玉廷说。
针对正定紧邻省会的区位特点,习近平深入调研,确定了“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
“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大搞农工商、农民变工人、离土不离乡”“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加工什么”……1984年2月,习近平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经济。“半城郊型”的提法,让在场干部耳目一新。
1984年4月23日,正定县出台《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有正定特色的“半城郊型”经济发展道路方案》。种植业怎么充分利用空间,养殖业怎么形成合理食物链,工业怎么大力发展,商业服务业重点发展哪些行业,一目了然。
在实践中,习近平总结出发展“半城郊型”经济的“二十字经”: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不久,连接正定与石家庄的滹沱河大桥热闹起来,一辆辆满载农副产品、建筑材料、手工制品的车辆,从县城涌向市区,川流不息。
通过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的路子,正定实现了“利城富乡”。1984年工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收入等9项指标比1980年翻了一番,粮食总产、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等10项指标创下历史新高。
“这是正定历史上第一个总体性的经济发展规划,至今仍对正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王玉廷说。
赵桂林、尹计平(先后担任正定县塔元庄村党支部书记):
他按约定回村看望乡亲们
正定县塔元庄村,坐落在滹沱河北岸、距县城西4公里处。30多年来,习近平一直牵挂着这个有着500多户人家的村庄。
1984年夏天,习近平骑自行车来到这里,查看“大包干”情况。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赵桂林回忆:“习书记直接到了地里,详细询问粮食种植情况,还鼓励大家用好政策,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搞好农副产品深加工,实现多次增值,增加村民收入。”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