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务e线
PC版

规范整顿“现金贷” 后续风险不容忽视

2017-12-22 13:35法制日报——法制网浏览:2246次
    尹振涛:目前我们的央行征信,基本上是完全依托金融机构,即在银行办理借贷业务的数据。随着征信的发展也增加了电信、法院等的数据,但实际上还是以银行借贷为主。不管是“现金贷”还是互联网金融,目前来看,这些信息都不在央行的征信系统内。
    记者:如果贷款不接入征信系统,是否会对还款造成影响?我们在不少“现金贷”平台的贴吧上发现,“究竟上不上征信”和“如何对待催收”是用户讨论最多的话题。翻看这些帖子不难发现,逾期还款的借贷者数量似乎很多。
    尹振涛:肯定是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将这些平台接入个人征信系统的障碍也很多。首先,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新生业态,它在统计逾期、不良信息的时候,实际上与传统的评价标准不同。也就是说,我们没有统一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进入央行征信,大家无法统一口径,可能会污染我们已经建立的征信体系。
    其次,银行都是受统一监管的,有严格的审核和上报机制,相对来说是准确的。然而,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是一些年轻的创业团队,他们在上报信息时,谁来给他们做审核、谁来保障数据的准确性?从目前来看,没有这样的部门来做这项工作。
    另一个问题是,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本身也不希望被接入征信系统,因为很多平台在与客户谈业务时会明确表示,逾期也没关系,反正上不了征信。这成为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发展业务的一个逻辑。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互联网金融平台接入统一的征信体系,那么其他机构也能看到征信信息,有些好的客户可能会被传统金融机构挖走,直接影响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盈利。
    记者:那么,在你看来,未来是否会要求贷款必须接入个人征信系统?
    尹振涛:我觉得还是要一步一步走。今后大的发展方向一定是任何一个人的金融行为都需要有征信记录,国家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库进行管理。不过,这个数据库是一个还是两个、具体怎么建立、数据库的性质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还需要随着行业发展不断探索。
    逾期率飙升问题需重视
    记者:12月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至今已半月有余。“现金贷”这一原本中性的互联网金融词语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除了整改,平台还要面临另一层面的冲击。有业内人士称,自开始整治“现金贷”后,有些借款者借机赖账,一些“现金贷”平台出现不同程度的还款逾期率飙升情况。
    尹振涛:最近一两年,“现金贷”发展迅速,可以用“野蛮生长”来形容。我们目前对“现金贷”的监管可以说是刚刚迈出了第一步,银监会已经出台了相关监管细则,其他的监管部门也在陆续出台监管办法,“现金贷”监管的系统性框架正在形成。
    但是,我们要警惕后续的风险问题。如果大量“现金贷”平台纷纷关门倒闭,那么之前被掩盖的风险可能会集中爆发。“老赖”激增、平台逾期率飙升等问题,确实应该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监管部门还是应该多管齐下。
    记者:我们注意到,有些“现金贷”平台选择通过报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引入仲裁委员会“先予仲裁”机制等手段来减少用户恶意逾期行为。这些办法能否有效减少用户恶意逾期行为?此外,坊间目前还存在一种看法——骤增的逾期坏账率让违规平台转型的希望更加渺茫。#p#分页标题#e#
    尹振涛:行业转型问题确实存在。公司都快要倒闭了,自然无法实现转型,转型也是需要成本的。现阶段确实是一个行业动荡期,大浪淘沙,有些企业拥有更多的资金支持,对这些企业来说,还是具备一定转型能力的,这些企业应该迎合监管,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为普惠金融作贡献。对于中间的企业来说,还是应该与当地监管部门进行及时的沟通和汇报,汇报自己平台出现的问题,寻求监管方面以及行业之间的帮助,妥善度过这个时期。最底层的一些企业,可能还没有发展起来或者说以前也是以坑蒙拐骗为主的企业,它们马上会面临破产清算,那么监管部门应该对其高度关注,妥善处理好后续的风险问题。
    记者:此外,“多头借贷”“重复授信”等问题也比较普遍。据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的抽样分析,预计有近200万“现金贷”借款人存在“多头借贷”情况,其中近50万借款人在一个月内连续在10家以上平台借款。
    尹振涛:传统银行体系内有征信和管理中心,贷款人若违约,在其他银行也无法贷款。但是,互联网金融领域没有征信和管理中心,所以要逐渐建立这个市场,形成机制。(责任编辑:韩佳欣)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

版权所有 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