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热血擦亮“国家名片” 探访武警北京市总队十支队(下)
2017-11-27 17:52中国警察网浏览:1473次
11月17日清晨,太阳还未升起,天空透出微微的亮色。天安门广场上、国旗旗杆周围的护栏外,已经围满了等待观看升旗仪式的群众。
这天,气象台发布了大风蓝色预警,最低气温降到了零下。寒风中的人们穿着厚厚的大衣,将期待的目光投向天安门城楼和金水桥方向。
6时58分,一声嘹亮的口号过后,整齐的脚步声从金水桥方向传来。36名武警北京市总队十支队国旗护卫队队员穿着礼服列队走出天安门,跨过金水桥,踢着正步穿过长安街,护送国旗来到旗杆下。
7时整,伴随着雄壮嘹亮的国歌声,在国旗护卫队队员和广场群众的注目下,五星红旗与太阳同步冉冉升起,看得人心潮澎湃。这是中国最著名的升国旗仪式。无论严冬酷暑、风霜雨雪,队员们都会穿着礼服,护送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迎着太阳升起。
尽管寒风凛冽,但天安门广场以及周边的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地依然游人如织。金水桥上、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国旗杆旁,到处可见十支队官兵如同标杆迎风挺立,服务游客、保卫安宁。
驻守在天安门地区这个举世瞩目的“国家心脏”,十支队官兵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形象,随时随地都在接受人民的检阅。他们用青春热血擦亮了“国家名片”,展现了中国军人的威严形象。
国旗下凝聚爱国力量
故宫午门外的东朝房,就是十支队六中队——国旗护卫队的驻地。与绝大多数部队驻地不同,这里是一片完全开阔的场所,训练场边“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11月16日,记者来到国旗护卫队驻地时,队员们正在进行日常训练。36人的队伍中,前排3名队员,中间一人肩扛5米长、15公斤重的国旗杆,左右两人持枪护卫在旁,一人持刀在后并发布指令,其余32人每四人一排组成方阵跟随。他们动作整齐划一、脚步坚定有力。许多游客在训练场边驻足观看,并拿出手机拍摄。
已经入冬,气温只有个位数,被大风一吹,裹着羽绒服的记者忍不住瑟瑟发抖。国旗护卫队的战士们却只穿着单薄的衣服。难道他们不怕冷吗?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护卫国旗的战士也代表着国家形象。冬天穿棉服太臃肿、夏天穿短袖裸露胳膊不严肃。在护卫队,‘冬不穿棉、夏不穿单’是战士们自发的举动,一代代流传至今。”国旗护卫队指导员彭凯说。
“护卫国旗、重于生命”是国旗护卫队官兵的信条,这句话也被牢牢镌刻在护卫队的荣誉室墙上。为了练好“站功”“走功”等基本功,展示最完美的中国军人形象,队员们腰插十字架、领别大头针、腿上绑沙袋,每天要走2.7万步左右。荣誉室里也陈列着队员们训练时被血染红的手套和踢破的皮鞋。对这份辛苦,队员们却有一句形象的比喻——“一天一个两万五、两年一个新长征”。
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超过3亿人次的全国各地群众来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国旗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将一颗颗爱国心聚拢起来,激发出巨大的能量。作为国旗护卫队队员,他们还主动走出去向群众宣传国旗知识。每年接待港澳台青少年参观营区,定期组织边远地区留守儿童观看升旗……他们以国旗为纽带,感召各族人民同升一面旗,共爱一个家。
“护卫队队员经常走出去以国旗为主题开展宣讲,为学校培训升旗手,将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撒到千万人心中。”退休教师李爱娜说。
李爱娜与国旗护卫队结缘24年,经常邀请大学生教护卫队队员欣赏音乐、学习外语和计算机知识,也邀请护卫队队员走进校园宣讲国旗精神。“一名曾经给队员教英语的学生出国留学后给我发邮件,说最怀念的是到国旗护卫队上课的日子,最想念的是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一想到五星红旗就心潮澎湃。”李爱娜说,“护卫队队员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面国旗,让他们走到哪儿都记得自己是中国人。”#p#分页标题#e#
用热血维护安全稳定
“他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是天安门地区坚不可摧、不可逾越的钢铁长城和屏障。”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小诚对记者说,“有这支部队在,我们放心;有这支部队在,我们就有安全感;有这支部队在,故宫的安全就有更大的保障。”
除了国旗护卫队外,十支队更多的官兵们驻守广场周边,担负着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金水桥、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重要区域的警卫守卫,及广场地区重大活动临时现场、路线警卫以及天安门地区巡逻防控等任务。
“在训练场地人均不足1平方米的条件下,我们利用小块场地、小块时间,开展战术、擒拿格斗、射击等科目训练,并定期采取考试、会操、拉练等方法,训练官兵克敌制胜的本领。”十支队副支队长李旭兵介绍。
“广场无小事、事事连政治。”采访中,记者多次听到十支队官兵说起这句话。地处天安门广场,发生的任何事件都可能成为社会焦点。多年来,十支队官兵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投入工作,确保遂行任务万无一失。
2015年夏天,故宫博物院推出一系列精品大展,其中《清明上河图》等283件珍贵书画藏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炎炎夏日,为了一睹珍贵书画的风采,游客排起了长龙,许多游客趴在展柜上,用放大镜一厘米一厘米地观看。“同志您好,这儿不能长时间滞留。”守卫在故宫西华门的几十名官兵确保了展览顺利、文物安全。
用真心服务八方群众
今年8月,一张照片在互联网上流传,刷爆了朋友圈。照片中,天安门广场上一顶深绿色遮阳伞外,一名武警哨兵在雨中伫立,伞下挤满了游客。这名战士就是十支队三中队的邹旺廷。原来,8月13日下午,天安门广场大雨突降,邹旺廷将哨位遮阳伞让给游客避雨,自己笔直地站在雨中。
三中队副指导员杜宝友介绍,雨天让岗伞、晴天让阴凉,这对每一位在天安门广场执勤的武警官兵来说,都是经常遇到的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官兵心中深深扎根。
天安门地区旅游景点集中,游客络绎不绝,进入天安门广场地下通道口和故宫博物院门口,支队设立了爱民岗和服务站,为游客提供问路咨询、紧急救助、寻找失物等服务。
“我到东华门街道6年,亲眼目睹了十支队官兵和群众建立的军民鱼水情。我们辖区单位、中小学校、居民组织活动,经常请国旗护卫队队员来参加;每年9月1日开学典礼,官兵会到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小升旗手;扫雪铲冰、废弃物清理等街道活动,战士们总是积极参加。”北京市东城区东华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武舟红说。
近年来,十支队官兵共帮助300多名走失儿童找到亲人,抢救了150余名突发疾病游客,捡拾归还游客钱物2000余件次;每年出动数千人次参加植树绿化、擦拭栏杆、清扫积雪等活动;与辖区6名贫困学生和4个贫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多次被表彰为“首都精神文明标兵”。
本网记者 王丽雪 史谦 通讯员 王 博(责任编辑:韩佳欣)
这天,气象台发布了大风蓝色预警,最低气温降到了零下。寒风中的人们穿着厚厚的大衣,将期待的目光投向天安门城楼和金水桥方向。
6时58分,一声嘹亮的口号过后,整齐的脚步声从金水桥方向传来。36名武警北京市总队十支队国旗护卫队队员穿着礼服列队走出天安门,跨过金水桥,踢着正步穿过长安街,护送国旗来到旗杆下。
7时整,伴随着雄壮嘹亮的国歌声,在国旗护卫队队员和广场群众的注目下,五星红旗与太阳同步冉冉升起,看得人心潮澎湃。这是中国最著名的升国旗仪式。无论严冬酷暑、风霜雨雪,队员们都会穿着礼服,护送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迎着太阳升起。
尽管寒风凛冽,但天安门广场以及周边的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地依然游人如织。金水桥上、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国旗杆旁,到处可见十支队官兵如同标杆迎风挺立,服务游客、保卫安宁。
驻守在天安门地区这个举世瞩目的“国家心脏”,十支队官兵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形象,随时随地都在接受人民的检阅。他们用青春热血擦亮了“国家名片”,展现了中国军人的威严形象。
国旗下凝聚爱国力量
故宫午门外的东朝房,就是十支队六中队——国旗护卫队的驻地。与绝大多数部队驻地不同,这里是一片完全开阔的场所,训练场边“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11月16日,记者来到国旗护卫队驻地时,队员们正在进行日常训练。36人的队伍中,前排3名队员,中间一人肩扛5米长、15公斤重的国旗杆,左右两人持枪护卫在旁,一人持刀在后并发布指令,其余32人每四人一排组成方阵跟随。他们动作整齐划一、脚步坚定有力。许多游客在训练场边驻足观看,并拿出手机拍摄。
已经入冬,气温只有个位数,被大风一吹,裹着羽绒服的记者忍不住瑟瑟发抖。国旗护卫队的战士们却只穿着单薄的衣服。难道他们不怕冷吗?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护卫国旗的战士也代表着国家形象。冬天穿棉服太臃肿、夏天穿短袖裸露胳膊不严肃。在护卫队,‘冬不穿棉、夏不穿单’是战士们自发的举动,一代代流传至今。”国旗护卫队指导员彭凯说。
“护卫国旗、重于生命”是国旗护卫队官兵的信条,这句话也被牢牢镌刻在护卫队的荣誉室墙上。为了练好“站功”“走功”等基本功,展示最完美的中国军人形象,队员们腰插十字架、领别大头针、腿上绑沙袋,每天要走2.7万步左右。荣誉室里也陈列着队员们训练时被血染红的手套和踢破的皮鞋。对这份辛苦,队员们却有一句形象的比喻——“一天一个两万五、两年一个新长征”。
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超过3亿人次的全国各地群众来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国旗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将一颗颗爱国心聚拢起来,激发出巨大的能量。作为国旗护卫队队员,他们还主动走出去向群众宣传国旗知识。每年接待港澳台青少年参观营区,定期组织边远地区留守儿童观看升旗……他们以国旗为纽带,感召各族人民同升一面旗,共爱一个家。
“护卫队队员经常走出去以国旗为主题开展宣讲,为学校培训升旗手,将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撒到千万人心中。”退休教师李爱娜说。
李爱娜与国旗护卫队结缘24年,经常邀请大学生教护卫队队员欣赏音乐、学习外语和计算机知识,也邀请护卫队队员走进校园宣讲国旗精神。“一名曾经给队员教英语的学生出国留学后给我发邮件,说最怀念的是到国旗护卫队上课的日子,最想念的是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一想到五星红旗就心潮澎湃。”李爱娜说,“护卫队队员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面国旗,让他们走到哪儿都记得自己是中国人。”#p#分页标题#e#
用热血维护安全稳定
“他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是天安门地区坚不可摧、不可逾越的钢铁长城和屏障。”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小诚对记者说,“有这支部队在,我们放心;有这支部队在,我们就有安全感;有这支部队在,故宫的安全就有更大的保障。”
除了国旗护卫队外,十支队更多的官兵们驻守广场周边,担负着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金水桥、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重要区域的警卫守卫,及广场地区重大活动临时现场、路线警卫以及天安门地区巡逻防控等任务。
“在训练场地人均不足1平方米的条件下,我们利用小块场地、小块时间,开展战术、擒拿格斗、射击等科目训练,并定期采取考试、会操、拉练等方法,训练官兵克敌制胜的本领。”十支队副支队长李旭兵介绍。
“广场无小事、事事连政治。”采访中,记者多次听到十支队官兵说起这句话。地处天安门广场,发生的任何事件都可能成为社会焦点。多年来,十支队官兵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投入工作,确保遂行任务万无一失。
2015年夏天,故宫博物院推出一系列精品大展,其中《清明上河图》等283件珍贵书画藏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炎炎夏日,为了一睹珍贵书画的风采,游客排起了长龙,许多游客趴在展柜上,用放大镜一厘米一厘米地观看。“同志您好,这儿不能长时间滞留。”守卫在故宫西华门的几十名官兵确保了展览顺利、文物安全。
用真心服务八方群众
今年8月,一张照片在互联网上流传,刷爆了朋友圈。照片中,天安门广场上一顶深绿色遮阳伞外,一名武警哨兵在雨中伫立,伞下挤满了游客。这名战士就是十支队三中队的邹旺廷。原来,8月13日下午,天安门广场大雨突降,邹旺廷将哨位遮阳伞让给游客避雨,自己笔直地站在雨中。
三中队副指导员杜宝友介绍,雨天让岗伞、晴天让阴凉,这对每一位在天安门广场执勤的武警官兵来说,都是经常遇到的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官兵心中深深扎根。
天安门地区旅游景点集中,游客络绎不绝,进入天安门广场地下通道口和故宫博物院门口,支队设立了爱民岗和服务站,为游客提供问路咨询、紧急救助、寻找失物等服务。
“我到东华门街道6年,亲眼目睹了十支队官兵和群众建立的军民鱼水情。我们辖区单位、中小学校、居民组织活动,经常请国旗护卫队队员来参加;每年9月1日开学典礼,官兵会到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小升旗手;扫雪铲冰、废弃物清理等街道活动,战士们总是积极参加。”北京市东城区东华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武舟红说。
近年来,十支队官兵共帮助300多名走失儿童找到亲人,抢救了150余名突发疾病游客,捡拾归还游客钱物2000余件次;每年出动数千人次参加植树绿化、擦拭栏杆、清扫积雪等活动;与辖区6名贫困学生和4个贫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多次被表彰为“首都精神文明标兵”。
本网记者 王丽雪 史谦 通讯员 王 博(责任编辑:韩佳欣)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