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下的“文化创客”
2017-11-15 16:01新华社浏览:4386次
新华社长沙11月14日电 题:岳麓山下的“文化创客”
新华社记者 肖正强、刘金海、薛宇舸
正在举行的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第十二届芦笙文化节上,盛装的侗族男女手拉手载歌载舞。这样的场景,早就被先民“记录”在侗锦上,成为侗族特有的文化符号。
“‘手拉手’象征着人丁兴旺,民族团结。”党的十九大代表、通道县牙屯堡镇文坡村党支部书记粟田梅说。
侗锦的纹样取自动植物和器物,一代代心手相授。上世纪90年代,粟田梅开了一家小店自织自卖。但渐渐地她发现,对侗锦感兴趣的人多,真正愿意购买的人少。而一条传统的侗锦“披肩”,熟练的织娘需连续织40多天,却仅能换来几十元收入。古老技艺面临传承难题。
一群年轻人的到来,为通道县找到了侗锦新时代发展的“新通道”。
2009年,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60多名师生来到通道县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杨苗就是其中之一。
师生们发现,原本寻常的侗锦竟与前卫的“像素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土生土长在侗乡的杨苗,也第一次以“文化创客”的身份重新审视家乡风物。
侗锦能否兼有传统与现代之美?师生们找到粟田梅,想要改良侗锦。一开始有人设计了圆形纹样,还有人想加入铜线,却发现织娘根本织不出来。“侗锦中没有圆形。”粟田梅说,“不用传统纹样,那就不是侗锦。”
但传统并非一成不变,侗锦纹样在每代人手中都略有变化。在向织娘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们逐渐摸索出“新通道”。
2011年,杨苗开始专门从事侗锦产品开发,并邀请知名设计师参与设计。材质、颜色和功能的创新,使简洁的设计既青春时尚,又降低了织造难度,这一古老技艺重新焕发了生机。
2014年,杨苗等人创立“梭说”品牌,其中的亚麻系列产品获得首届湖南省文创设计大赛金奖。
“学生创新+村民创业”的合作模式使当地人得到实惠。村里的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500多元增长到2016年的3500多元,106户贫困户因此脱贫。
如今,在文坡村新建的侗锦传承基地,30多架织机和七彩棉线相映生辉,这里将成为侗锦的织造工厂。
作为侗锦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粟田梅说,凭手艺就能挣到钱,外出打工的织娘回来了,年轻人也愿意学了,古老的织造技艺就能传承下去。
侗乡取之不尽的文化元素激发了学生们的灵感。不光是侗锦,他们还从侗乡的鼓楼、芦笙、剪纸、竹编等元素中取材,借助3D打印等技术手段,开发出几十种文创产品。这些项目被统一称为“新通道”。
“新通道”负责人、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季铁教授说,文化创客就是将文化与技术相结合的创新者和创业者,目的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让多元文化服务于不同的对象。
季铁曾经帮助通道县另一个村子疏浚河道,铺路修房。一些同行调侃说“新通道”是在搞“农家乐”,对此季铁付之一笑。除了学生的艺术学习实践,他更看重的是“把学生放在农民生活的场景里”,同吃同住,一起创业,加深学生对贫困地区农民的感情和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农民们殷切地希望我们能用一种方式去帮助他们,这也是学生们行动的动力,而且这种动力学生一辈子会记得住。”季铁说。
如今,不仅仅在侗乡,这些岳麓山下的“文化创客”已经走出湖南,遍访西部民族地区,让古老的民族文化焕发出崭新的活力。(责任编辑:韩佳欣)
新华社记者 肖正强、刘金海、薛宇舸
正在举行的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第十二届芦笙文化节上,盛装的侗族男女手拉手载歌载舞。这样的场景,早就被先民“记录”在侗锦上,成为侗族特有的文化符号。
“‘手拉手’象征着人丁兴旺,民族团结。”党的十九大代表、通道县牙屯堡镇文坡村党支部书记粟田梅说。
侗锦的纹样取自动植物和器物,一代代心手相授。上世纪90年代,粟田梅开了一家小店自织自卖。但渐渐地她发现,对侗锦感兴趣的人多,真正愿意购买的人少。而一条传统的侗锦“披肩”,熟练的织娘需连续织40多天,却仅能换来几十元收入。古老技艺面临传承难题。
一群年轻人的到来,为通道县找到了侗锦新时代发展的“新通道”。
2009年,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60多名师生来到通道县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杨苗就是其中之一。
师生们发现,原本寻常的侗锦竟与前卫的“像素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土生土长在侗乡的杨苗,也第一次以“文化创客”的身份重新审视家乡风物。
侗锦能否兼有传统与现代之美?师生们找到粟田梅,想要改良侗锦。一开始有人设计了圆形纹样,还有人想加入铜线,却发现织娘根本织不出来。“侗锦中没有圆形。”粟田梅说,“不用传统纹样,那就不是侗锦。”
但传统并非一成不变,侗锦纹样在每代人手中都略有变化。在向织娘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们逐渐摸索出“新通道”。
2011年,杨苗开始专门从事侗锦产品开发,并邀请知名设计师参与设计。材质、颜色和功能的创新,使简洁的设计既青春时尚,又降低了织造难度,这一古老技艺重新焕发了生机。
2014年,杨苗等人创立“梭说”品牌,其中的亚麻系列产品获得首届湖南省文创设计大赛金奖。
“学生创新+村民创业”的合作模式使当地人得到实惠。村里的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500多元增长到2016年的3500多元,106户贫困户因此脱贫。
如今,在文坡村新建的侗锦传承基地,30多架织机和七彩棉线相映生辉,这里将成为侗锦的织造工厂。
作为侗锦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粟田梅说,凭手艺就能挣到钱,外出打工的织娘回来了,年轻人也愿意学了,古老的织造技艺就能传承下去。
侗乡取之不尽的文化元素激发了学生们的灵感。不光是侗锦,他们还从侗乡的鼓楼、芦笙、剪纸、竹编等元素中取材,借助3D打印等技术手段,开发出几十种文创产品。这些项目被统一称为“新通道”。
“新通道”负责人、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季铁教授说,文化创客就是将文化与技术相结合的创新者和创业者,目的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让多元文化服务于不同的对象。
季铁曾经帮助通道县另一个村子疏浚河道,铺路修房。一些同行调侃说“新通道”是在搞“农家乐”,对此季铁付之一笑。除了学生的艺术学习实践,他更看重的是“把学生放在农民生活的场景里”,同吃同住,一起创业,加深学生对贫困地区农民的感情和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农民们殷切地希望我们能用一种方式去帮助他们,这也是学生们行动的动力,而且这种动力学生一辈子会记得住。”季铁说。
如今,不仅仅在侗乡,这些岳麓山下的“文化创客”已经走出湖南,遍访西部民族地区,让古老的民族文化焕发出崭新的活力。(责任编辑:韩佳欣)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