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PC版

谢东祥:善款“造血”公益让慈善事业持续发展

2017-11-03 21:07 新华社浏览:2713次
  新华社广州11月3日电(记者孟盈如)“这个世界需要帮助的人很多。我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尽量多帮助一些人。”广东省一心公益基金会创始人谢东祥说。
  汇河成海,让更多人投入公益事业之中
  上世纪90年代末,谢东祥在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水南村做村主任。在任期间,他把所有工资都拿出来,一半用来雇人搞村里的卫生,另外一半资助村里的贫困学生。“那个时候做村主任,觉得帮村里改善一下环境,让小孩好好读书是应该的。”谢东祥说。
  从村里乡亲帮扶的“小打小闹”,到广东乃至其他省份上万人的公益慈善,谢东祥默默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了二十年。
  个人累计捐款超过1200万元,所带领的团队帮助近20000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救助3000多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重获新生,开展留守、孤贫儿童扶贫、助学和敬老等公益活动,惠及数万人次。这些数字,谢东祥自己也没有想到。
  “能帮一个是一个。对于等待救助的个体来说,我们的帮助都是他们急需的。”谢东祥说。
  一个人做慈善,能力总是有限的。汇河成海,让更多人投入其中,才是长久之道。2004年至2007年,谢东祥创办了两个志愿服务队;2010年,发动企业界人士,创立广东省红十字会企业家服务总队;2013年,发起创立广东省一心公益基金会,截至2017年9月,下辖9支服务队,队员人数近400人。
  二十年来,由他感召加入慈善队伍的爱心人士已达数千人。更为难得的是,这些爱心人士大多是企业家,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并且善于管理和整合。一方面,大量的社会资源进入慈善领域,惠及社会弱势群体;另一方面,慈善服务的水平不断提高。  “以前很多人说,我要做慈善,但没有人牵头。现在我来牵头。想做,就一起来干。”谢东祥说。
  专业做公益,实现善款“造血”功能
  全身心投入公益,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专业、创新做公益,更是难上加难。
  创办广东省一心公益基金会的时候,谢东祥一直在思考公益基金的持续发展问题。
  谢东祥觉得,公益基金在管理上要借鉴投资基金的方法,通过投资实现“造血”功能,这样才可以持续发展。“做公益,一直拿别人钱的不是办法,自己有‘造血’功能才行。”
  但是,用基金会的钱做投资,必须严格控制风险。谢东祥自掏腰包,为基金会用来“造血”的资金“买了保险”:他以个人名义和公益基金会的理事会签了一份《投资风险承诺书》,如投资产生亏损,由他自己按照基金会实际亏损资金承担赔偿责任,并按同期人民币活期存款利率补偿利息。
  有了保险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聘请专业机构和人士来管理投资头寸。基金会投资的所有项目,在经过专业机构的评估后,报请基金会理事会讨论通过之后才可以执行。
  “其实,带有商业性质的慈善,责任压力更大。但是只要能帮到更多的人,压力大,我也愿意担。”谢东祥说。
  换位思考,不能为了慈善而慈善
  “如果是5.5毫米左右切口,要植入硬晶体。如果是超声乳化手术的话,只要3毫米左右的切口,最好用可折叠的软晶体植入。”记者采访时,谢东祥正忙着为一批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方案进行最后的电话确认沟通。
  “因为硬晶体太大,植入切口多2.5毫米左右,且术后视觉质量可能受到影响,不能让患者冒这个风险。”谢东祥说,患白内障的贫困老人熬了一辈子的苦,想多看看自己的儿孙,多看看这个世界。能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让老人早一天重见光明,都是好的。
  做慈善的基础是什么?谢东祥说,很简单,就是换位思考一下,不能为了慈善而慈善。#p#分页标题#e#
  在目前优质医疗资源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他带领团队开展的救助贫困先天性心脏病儿童项目——扶贫“救心”项目,与广东省12家三甲医院进行扶贫“救心”项目合作,帮助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重获新生。截至2017年9月,累计投入资金5360多万元,共救助3019名贫困先心病患儿。
  每个病儿都是一个稚嫩的生命,每一个小生命背后,都有一个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
  “救心就是救命,我们要多做救命的事情。”谢东祥说,我想在有限的生命里,快点,再快点,多帮助一些人。(责任编辑:韩佳欣)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

版权所有 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