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垃圾遍地河水臭不可闻 如今绿意盎然小河清澈蜿蜒居民身边城
2017-09-23 13:40法制日报——法制网浏览:4038次
一株高三四米的枫树下,围着一圈尺许宽木质椅子,树荫里,王真闲适地坐着。旁边的空地上,她6岁半的女儿骑着滑板车,一边在空地上转圈,一边变换各种姿势。
9月20日下午5时许,北京市望京地区一家公园内,正值秋阳偏西,缕缕阳光穿过林间空隙斜照在草地上,一只喜鹊蹦蹦哒哒啄着草地上的食物。
草地、绿林、鸟雀,还有清新的空气,近几年每到春夏秋三季,王真基本上每天带女儿来这里放松。
这一切,王真在几年前是想象不到的。
曾经垃圾满天飞
王真今年40多岁,早年间和丈夫一起到北京发展,在北京多个地方逛了一圈,喜欢上望京这个地方,就在望京一小区买了两套低层板楼房子,一套自己住,一套给婆婆住。
王真买房子的时候是2007年冬天,推开阳台的窗户,不远处是一个正在建设的公园,一条小河从公园外经过。小区的西边当时是一个建材市场,建材市场的旁边还有一个菜市场,一度让她觉得非常方便。
然而,不久之后,她就发现问题了。
每到傍晚,就看菜市场里丢满了烂菜叶子、塑料袋。建材市场也人来人往,丢弃的塑料袋和其他垃圾不能及时清运,就被倾倒在建材市场的西边,那里挨着京承高速,有一大片空地闲置,被当成临时垃圾场。
每次刮大风,从这里刮起的垃圾满天飞。有几次,空中的塑料袋甚至飞过了王真家的楼顶。下大雨的时候,附近更是一片积水,道路泥泞,上面飘着塑料袋、塑料盒、塑料瓶等垃圾。
小河沟的水是黑色的,水面到处是垃圾,臭不可闻,根本无法在河边散步。
一河之隔的公园雏形初现,但总体上仍是一个脏乱差的工地,道路也没有修通,人走起来仍是坑坑洼洼。
“每到夏天,我都不敢开窗户。”王真向《法制日报》记者回忆说,看着周围脏乱差的环境,她很是“糟心”。
2011年春天,王真的女儿出生。都说小孩子要多在户外活动,但看着小区周围的环境,她只能带女儿坐车到比较远的公园玩。
王真回忆,当时北京市四元桥附近有一家公园,离家大约3公里,她每次出门前,都要把吃的、喝的、用的带齐,然后推着女儿走几百米到公交车站,坐几站公交车才能到。
“我当时就盼望家附近能有一座公园。”王真说。
保护环境成国策
王真没想到的是,2014年,也就是女儿3岁后,她的期盼变成了现实。
此前,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对王真来说,变化大概始于2014年五六月份。
王真记得,当年5月的一天早上,她把满3岁的女儿送到幼儿园,然后准备去建材城对面的一家药店买药。当她走到药店附近时,看到建材城在拆除。
一打听才知道,北京要对这里进行改造,清理建材城和菜市场,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公园和一个回迁住宅项目。附近一起改造的,还包括拆除紧邻北四环的一个汽配城、灯饰城,也在这座公园的范畴之内。
不久,一溜儿临时工棚搭建起来,接着,推土机进场施工,再后来,每到晚间,就能看到一辆辆渣土车从小区附近经过……
王真眼见着,不到半年,公园的基本雏形就出现了,这里有树林,有池塘,有水溪,有塑胶土坡,有大片草坪,唯独不见的是遍地垃圾。#p#分页标题#e#
王真还发现,公园的北门就在她家的窗户外面。而且,小河沟的水也渐渐不发臭味了,河岸还砌上了水泥石头,一条蜿蜒小道沿着河岸延伸到远处。
王真查阅资料发现,这是北京市的一个环境整治项目,清理多处市场、出租大院,通过拆迁腾退,使这一区域变身为绿地公园,面积达几十公顷,既整治了环境,又为附近居民造了一座“绿肺”,还提供了一处休闲运动场所。
就在2014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环境保护法进行修订,修订的突破点之一是,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列入立法目的,将保护环境确立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如今满眼是绿色
2015年夏天,公园正式对外开放,这对王真来说,真的是实现了抬脚就能逛公园。
王真记得,当时公园里人并不多。
通常情况下,她早上把女儿送到幼儿园,回家收拾后就到公园遛弯儿,累了就坐在公园的椅子上休息,满眼望去,都是绿色,感觉真好。
下午,她把女儿从幼儿园接出来之后,先回家把东西放下,接着带女儿到公园里玩,女儿一般是骑滑板车一溜烟往前滑,她在后面紧紧跟着。偌大的公园,女儿玩得很开心。公园里还有专门的儿童玩耍场所,有一个塑胶斜坡,还有大滑梯。
她也经常约女儿的小伙伴,“来找我们玩吧,我们家楼下就是公园,很漂亮,还很大”,这成为她颇为自豪的地方。
如今,知道公园的居民越来越多,早晚都有大爷大妈们遛弯儿,节假日小朋友也明显多起来。
小河沟里,不但水清见底,还有水草长于其中、小鱼游于其间。
当天,王真带着女儿一直玩到夕阳落入西山,金红色的晚霞铺满天边。回到家时,窗户大开,家中空气清新。
“自从小区周围的环境变好之后,窗户就经常开着了。”王真说,“那种一开窗,满眼绿色的感觉多好。” (责任编辑:韩佳欣)
9月20日下午5时许,北京市望京地区一家公园内,正值秋阳偏西,缕缕阳光穿过林间空隙斜照在草地上,一只喜鹊蹦蹦哒哒啄着草地上的食物。
草地、绿林、鸟雀,还有清新的空气,近几年每到春夏秋三季,王真基本上每天带女儿来这里放松。
这一切,王真在几年前是想象不到的。
曾经垃圾满天飞
王真今年40多岁,早年间和丈夫一起到北京发展,在北京多个地方逛了一圈,喜欢上望京这个地方,就在望京一小区买了两套低层板楼房子,一套自己住,一套给婆婆住。
王真买房子的时候是2007年冬天,推开阳台的窗户,不远处是一个正在建设的公园,一条小河从公园外经过。小区的西边当时是一个建材市场,建材市场的旁边还有一个菜市场,一度让她觉得非常方便。
然而,不久之后,她就发现问题了。
每到傍晚,就看菜市场里丢满了烂菜叶子、塑料袋。建材市场也人来人往,丢弃的塑料袋和其他垃圾不能及时清运,就被倾倒在建材市场的西边,那里挨着京承高速,有一大片空地闲置,被当成临时垃圾场。
每次刮大风,从这里刮起的垃圾满天飞。有几次,空中的塑料袋甚至飞过了王真家的楼顶。下大雨的时候,附近更是一片积水,道路泥泞,上面飘着塑料袋、塑料盒、塑料瓶等垃圾。
小河沟的水是黑色的,水面到处是垃圾,臭不可闻,根本无法在河边散步。
一河之隔的公园雏形初现,但总体上仍是一个脏乱差的工地,道路也没有修通,人走起来仍是坑坑洼洼。
“每到夏天,我都不敢开窗户。”王真向《法制日报》记者回忆说,看着周围脏乱差的环境,她很是“糟心”。
2011年春天,王真的女儿出生。都说小孩子要多在户外活动,但看着小区周围的环境,她只能带女儿坐车到比较远的公园玩。
王真回忆,当时北京市四元桥附近有一家公园,离家大约3公里,她每次出门前,都要把吃的、喝的、用的带齐,然后推着女儿走几百米到公交车站,坐几站公交车才能到。
“我当时就盼望家附近能有一座公园。”王真说。
保护环境成国策
王真没想到的是,2014年,也就是女儿3岁后,她的期盼变成了现实。
此前,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对王真来说,变化大概始于2014年五六月份。
王真记得,当年5月的一天早上,她把满3岁的女儿送到幼儿园,然后准备去建材城对面的一家药店买药。当她走到药店附近时,看到建材城在拆除。
一打听才知道,北京要对这里进行改造,清理建材城和菜市场,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公园和一个回迁住宅项目。附近一起改造的,还包括拆除紧邻北四环的一个汽配城、灯饰城,也在这座公园的范畴之内。
不久,一溜儿临时工棚搭建起来,接着,推土机进场施工,再后来,每到晚间,就能看到一辆辆渣土车从小区附近经过……
王真眼见着,不到半年,公园的基本雏形就出现了,这里有树林,有池塘,有水溪,有塑胶土坡,有大片草坪,唯独不见的是遍地垃圾。#p#分页标题#e#
王真还发现,公园的北门就在她家的窗户外面。而且,小河沟的水也渐渐不发臭味了,河岸还砌上了水泥石头,一条蜿蜒小道沿着河岸延伸到远处。
王真查阅资料发现,这是北京市的一个环境整治项目,清理多处市场、出租大院,通过拆迁腾退,使这一区域变身为绿地公园,面积达几十公顷,既整治了环境,又为附近居民造了一座“绿肺”,还提供了一处休闲运动场所。
就在2014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环境保护法进行修订,修订的突破点之一是,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列入立法目的,将保护环境确立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如今满眼是绿色
2015年夏天,公园正式对外开放,这对王真来说,真的是实现了抬脚就能逛公园。
王真记得,当时公园里人并不多。
通常情况下,她早上把女儿送到幼儿园,回家收拾后就到公园遛弯儿,累了就坐在公园的椅子上休息,满眼望去,都是绿色,感觉真好。
下午,她把女儿从幼儿园接出来之后,先回家把东西放下,接着带女儿到公园里玩,女儿一般是骑滑板车一溜烟往前滑,她在后面紧紧跟着。偌大的公园,女儿玩得很开心。公园里还有专门的儿童玩耍场所,有一个塑胶斜坡,还有大滑梯。
她也经常约女儿的小伙伴,“来找我们玩吧,我们家楼下就是公园,很漂亮,还很大”,这成为她颇为自豪的地方。
如今,知道公园的居民越来越多,早晚都有大爷大妈们遛弯儿,节假日小朋友也明显多起来。
小河沟里,不但水清见底,还有水草长于其中、小鱼游于其间。
当天,王真带着女儿一直玩到夕阳落入西山,金红色的晚霞铺满天边。回到家时,窗户大开,家中空气清新。
“自从小区周围的环境变好之后,窗户就经常开着了。”王真说,“那种一开窗,满眼绿色的感觉多好。” (责任编辑:韩佳欣)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