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市积极构建“一站三员”矛盾化解新格局
本网讯:今年以来,昌邑市积极构建以“司法便民工作站”为载体,以人民调解员、人民陪审员、司法联络员为骨干的“一站三员”矛盾化解新格局,筑牢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设立以政法干警为主体的司法便民工作站,开通基层调解“直通车”。积极搭建工作平台,依托各镇街区司法所,在全市10处镇街区综治中心设立司法便民工作站,由各镇街区党(工)委分管综治工作的副书记牵头,具体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工作。由市综治办牵头,向每个工作站派驻法官、检察官、民警、法律工作者各1名,定期到工作站开展立案、调解、执法、办案等工作,对有特殊困难的当事人实行上门服务,保障群众权益。同时,定期开展法律咨询活动,积极解答群众法律咨询,选取典型案件到工作站现场办案,在依法提供法律服务的同时,对群众进行生动的法治宣传教育。
创建以人民调解员为主体的诉调对接机制,编织全程调解“互联网”。按照“应建尽建”的原则,不断完善镇街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实行推举与聘任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吸收素质高、品质好、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加入人民调解员队伍。目前,全市共有镇级调解组织10处、村级调解组织733处、企事业单位调解组织81处,共有调解员3180人,实现了人民调解组织多层次、宽领域、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基层政法各单位的职能作用,在各镇街区、交通、人社等重点行业设立执法、诉调联动工作室,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定期召开由各镇街区、部门调解组织参加的联席会议,对复杂疑难纠纷进行“会诊”,制定多元解决预案和综合治理措施,确保矛盾化解到位。
构建以人民陪审员为基础的司法民主机制,构筑审判公正“防火墙”。进一步优化陪审员队伍结构,设置青少年案件、劳动争议、医患纠纷等专业性选任意向,着力选拔教育、劳动争议、医疗等行业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着重增加专家型陪审员比例,为类型化专业性案件的审理提供智力支持。积极落实人民陪审员必要经费开支和工作津贴,按照每人每天50元标准季度发放,解决陪审期间的交通、午餐补贴,保障人民陪审员履行职责。加强与人民陪审员所在单位沟通协调,解除陪审员的后顾之忧。实行人民陪审员驻庭制度,在全市法院、基层法庭设立专门人民陪审员工作室,确保人民陪审员及时参与案件审理工作。
搭建以司法联络员为纽带的风险评估平台,绘制矛盾预警“晴雨表”。按照“发现得了、控制得住、化解得了”要求,以每村不少于2名的标准,从村居(社区)选聘了230名德高望重、思维缜密、熟悉法律法规的群众担任司法联络员,由各级调委会负责定期组织培训,采取集中交流学习调解案例和直接入户处理矛盾纠纷的方式,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提升工作能力。司法联络员负责矛盾预警、协助调解等工作,负责对每一起矛盾纠纷进行“台账式”跟踪监控,并及时与派出所、法庭、司法所进行沟通,让基层政法干警掌握矛盾纠纷的整体情况,制定阶段性纠纷解决预案,确保矛盾纠纷化解的效果。(责编:李凤伟)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