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PC版

让青少年远离电子烟,快递不能成监管盲区

2021-05-31 14:28正义网浏览:
  “新华视点”记者近日调查,自2018年以来国家发布了多个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电子烟侵害的禁令,但仍有商家变换招数“围猎”青少年:不少商家把电子烟伪装成时尚玩具来销售,淡化“烟”的属性;电商、社交平台更换关键词可搜索,无需身份证信息仍可购买。
  关于电子烟有害性的争议正在缩小,或者说已经达成共识。5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公布了“各种口味/品牌电子烟均具有细胞毒性”的结论。媒体调查显示,15岁至24岁青少年已成为电子烟消费主力。这些结果让电子烟监管更具科学基础,同时也提示需要升级加码——未成年人受电子烟影响不容小觑。
  让电子烟远离校园,实体店的监管是第一步。通过相关职能部门的突击检查、常态化巡查以及长效监管,校园周边售卖电子烟行为已经可控,特别是在检察机关普法宣讲和公益诉讼监督下,市场监管、烟草等部门的电子烟治理行动更加积极有效,形成政府、检察、学校和家庭监管合力。
  看得见的购买渠道被清晰地堵住,但危害却始终在暗流涌动。调查显示,青少年接触电子烟越来越多,网络平台也出现越禁越多的局面。实际上,近几年针对保护未成年人远离电子烟,国家已经出台多项规定。2018年8月,《关于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电子烟的通告》发布;2019年11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电子烟侵害的通告》,敦促电子烟生产、销售企业或个人关闭网络销售渠道、撤回广告等。同时,一些地市还将电子烟列为“烟草专卖品”纳入禁烟管理行列。
  但多重禁令下,网络禁售依旧难控。一是电商平台上卖家将“躲猫猫”招数玩转得更隐蔽、更顺手,“电子烟”作为关键词被屏蔽,但是搜索一些不知名品牌或淡化“烟”本质的词汇,仍然可以得到想要结果。卖家“鸡贼”,平台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无疑为未成年人购买电子烟提供了“暗道”。二是转战社交平台的现象也越发突出,销售模式变为私下一对一沟通,快递交易,或者转战二手交易平台。网售最关键就是快递不受限,让电子烟流通更加隐蔽,而这恰好是监管空白区。只要稍作留意,未成年人仍然能轻而易举代购到电子烟,且无从查起,身份证查验年龄的规定也自然沦为空文。
    6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首次将“未成年人禁烟”纳入其中,并将电子烟包含在内。态度是坚决的,但监管却存在不小的死角——惩罚性措施的无力,执行禁售令动力的不足,以及最容易忽视的电子烟快递自由无障碍,这些监管过程中的薄弱项都需要切实解决,“网上无烟”之路仍然任重道远。(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