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卫
PC版

内蒙古剪纸非遗传承人赵美玲——黄河银剪 红纸丹心(2)

2021-04-30 16:32人民日报海外版浏览:

  这种规模巨大的剪纸,创作过程与众不同。“首先要收集整理故事,比如《农民纪事图》,上面的故事都是我亲身经历的,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这个过程就等于写一部小说。”选取了合适的故事,赵美玲还要手绘每一部分的构图,“要想做好剪纸,先得是个好画家。”每次绘图,赵美玲都亲力亲为,她年纪大了,绘图时都戴着老花镜,贴在纸面上,一点一点细致地绘画。“现在的剪纸作品里面很多物品都是以前没有的,这些图案都要我自己来设计。”绘图完成了,下一步就是剪裁,赵美玲说,这种大幅的剪纸作品,用剪刀很不方便,她使用的是一种自己独创的特殊刻刀,“这个对手法的要求更高,一不小心出错了,整幅作品就全毁了。”
  巨幅剪纸,要求创作者不光要有高超的技艺,更要有统筹全局的眼光。刚刚创作这种作品时,赵美玲也走过不少弯路:画面出现重复、整体效果不协调、叙事不连贯等。如今,经过几部作品的历练,她和团队已经完全可以驾驭这种规模的创作。“现在不光是我,我手底下的这些学生,包括我家里的晚辈,都成了设计师。”
  一心逐梦向未来
  从传统的生肖图案,到各种人物肖像,赵美玲的作品内容丰富,故事性强,给人以很强的沉浸感。有一位老人参观完赵美玲的博物馆后,惊叹道,“感觉就像看了一场电影。”
  在赵美玲工作室的墙上,有一幅两米高的剪纸,上面是中国古代武将——关羽。记者发现,这幅作品和赵美玲的其他作品不甚相同,许多细节并非传统剪纸的表现形式,而是借鉴了动漫和游戏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元素。赵美玲告诉记者,这是她的一名年轻学生创作的。“咱们的剪纸图案也不能一成不变,看到好看的图案,也要借鉴过来。在这一块,年轻人做的比我好多了。”如今在赵美玲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剪纸的传承工作中,并往这项古老的技艺中加入越来越多富有活力的内容。
  此外,赵美玲还创新了剪纸的装裱。在她的博物馆中,剪纸除了传统的卷轴、相框、硬纸板以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竹木材质的载体,看上去就像蒸包子的笼屉,又像传统的箬笠。这种载体配合剪纸上极具乡村色彩的图案,显得浑然天成,相得益彰。
  赵美玲告诉记者,这座600平方米的博物馆最开始是她一家人省吃俭用自费盖起来的,后来当地政府了解到这一情况,划拨了专项资金。如今这座博物馆,既是各地游客参观剪纸艺术作品的场所,又是赵美玲和团队的工作室,也是赵美玲传授剪纸技术的教室。
  博物馆建起来以后,这个小渔村逐渐热闹起来,各地的游客越来越多。随着博物馆名气越来越大,港澳台地区和国外的游客也都慕名而来,欣赏中国剪纸艺术的魅力。“许多外国游客都惊叹,我用一把剪子一张纸,就能剪出这么精美的图案。有一个外国游客还来看我的纸上是不是提前画了图案。我告诉他,这些图案都在我的脑袋里装着呢。”赵美玲记得,有一年接待台湾的学生参观,“一个台湾学生跟我说,台湾也有人在做剪纸艺术。这让他真正感受到两岸文化是同根同源的。”
  不求名、不求利,为更多人传播非遗的魅力,就是赵美玲唯一的追求。谈到未来的计划,赵美玲坦言,“还是想闹个更大的博物馆。”有一次,在和自己的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她接触到了网络直播这一媒介形式。于是,今年65岁的赵美玲自费购买了手机支架、补光灯、麦克风等设备,搞起了网络直播。
  在名为“赵大剪”的直播间里,记者看到,赵美玲正为网友现场展示剪纸技术和她的作品,与网友们积极互动,直播间的人数从最开始的几十人到了现在的几百人上千人,她也积累了一批忠实粉丝,“有几个朋友每天都来,我都认得他们。不光是老年人来看,还有些个年轻人也总来看我直播。”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