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门装可视门铃算不算侵犯隐私 监管存空白(3)
2021-03-03 13:39新华每日电讯浏览:次
对门装可视门铃,算不算侵犯我的隐私?
本报记者赵久龙、朱国亮
近年来,电子猫眼、智能可视门铃、带有监控功能的智能门锁等走入了越来越多的家庭,被誉为“家庭门卫”,甚至在一些高档小区成为标配。然而,本为安全、方便,却惹“不安全”之忧,可视门铃让相邻而居的其他业主倍感不便,引发不少纠纷,有的还闹到了法院。
居民可否私自安装可视门铃?个人私采公共影像是否侵犯他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益?如何有效监管,促进智能家居行业健康发展?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进行了调查。
“摄像头正对着我家大门口”,可视门铃打扰了谁?
今年1月底,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夏道虎所作的工作报告提出强化民事权益保护,已审结“可视门铃侵犯邻居隐私案”,判令拆除门铃,明确自由有限度,权利有边界。该案引发广泛关注,网友讨论热烈。
家住无锡的张某与吴某是对门邻居。2019年,吴某给家中大门安装了可视门铃,该门铃具有红外夜视、自动摄录、存储、上传网络等功能,吴某打开可视门铃软件,就可以掌握家门口的所有情况。
然而,邻居张某却因为吴某家新添置的“高科技”产品而倍感焦虑。
原来,张某与吴某两家入户门最近距离仅1.56米,张某出入自家房屋需经过吴某门口,其进出房屋的规律、状态等信息均可被吴某家的可视门铃记录。假如张某敞开家门的话,屋内状况都在吴某门铃的监控及摄录范围内。
张某认为,吴某家的可视门铃不但记录了自己出入房屋的时间,还拍摄到了屋内的情况,严重侵犯了他的个人隐私。为此,张某将吴某诉至法院。
无锡市梁溪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吴某安装可视门铃虽是为了保护自身人身及财产安全,但行为已构成对张某隐私权的侵犯,遂判决吴某拆除可视门铃,并删除相关影像资料。
记者走访了解到,类似担忧并不鲜见。“他监控自己家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但别把我们也带上。”南京市建邺区万达西地二街区的住户冯先生告诉记者,他的邻居在自家大门旁的墙面上装了一个电子猫眼,正对着他家大门,晚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红外光。“仿佛一家人的生活被监控了,家里还有小孩呢,总是提心吊胆的,怕邻居或者他家租客产生歹意。”
家住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街道的市民汪先生最近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他说,去年底,邻居家装了电子猫眼,正好与自家大门相对。“老小区一层两户,心里总有种感觉,有人在偷窥自己,真是浑身不自在。”
记者在网购平台搜索发现,“电子猫眼摄像头”“智能可视门铃”等产品价格多为数百元,有的还推出“0元电子猫眼被盗险”,还有售价两三千元的智能门锁内嵌监控摄像头,更为隐蔽。多款销量靠前的产品有“监控猫眼,远程看家”“高清夜视,门口漆黑也清晰”“AI人脸识别,随时告知来访者身份”“高清拍摄,云存储”等介绍,并宣称功能仍在不断升级。
一家淘宝店的客服人员介绍,如果有人在家门口短暂停留,电子猫眼绑定的手机App能自动弹出提示,还能自动摄录画面。
提供方便却引发新的焦虑,可视门铃存监管空白
眼下,智能家居已经逐步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带有自动录入和摄像功能的可视门铃,让我们能够将潜在危险拒之门外,确实带来了不少便利。
南京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本来他对可视门铃并不了解,觉得有个普通猫眼就足够了。然而,有时楼道的灯不亮,有人站在外面敲门通过猫眼看不清楚。前段时间,有人敲门,家人没看清楚就开门,结果闯进来一个陌生人,最后不得不报警。“现在家人都催着我赶紧在门口装个摄像头,或者安装个电子猫眼,但担心邻居不同意。”
本报记者赵久龙、朱国亮
近年来,电子猫眼、智能可视门铃、带有监控功能的智能门锁等走入了越来越多的家庭,被誉为“家庭门卫”,甚至在一些高档小区成为标配。然而,本为安全、方便,却惹“不安全”之忧,可视门铃让相邻而居的其他业主倍感不便,引发不少纠纷,有的还闹到了法院。
居民可否私自安装可视门铃?个人私采公共影像是否侵犯他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益?如何有效监管,促进智能家居行业健康发展?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进行了调查。
“摄像头正对着我家大门口”,可视门铃打扰了谁?
今年1月底,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夏道虎所作的工作报告提出强化民事权益保护,已审结“可视门铃侵犯邻居隐私案”,判令拆除门铃,明确自由有限度,权利有边界。该案引发广泛关注,网友讨论热烈。
家住无锡的张某与吴某是对门邻居。2019年,吴某给家中大门安装了可视门铃,该门铃具有红外夜视、自动摄录、存储、上传网络等功能,吴某打开可视门铃软件,就可以掌握家门口的所有情况。
然而,邻居张某却因为吴某家新添置的“高科技”产品而倍感焦虑。
原来,张某与吴某两家入户门最近距离仅1.56米,张某出入自家房屋需经过吴某门口,其进出房屋的规律、状态等信息均可被吴某家的可视门铃记录。假如张某敞开家门的话,屋内状况都在吴某门铃的监控及摄录范围内。
张某认为,吴某家的可视门铃不但记录了自己出入房屋的时间,还拍摄到了屋内的情况,严重侵犯了他的个人隐私。为此,张某将吴某诉至法院。
无锡市梁溪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吴某安装可视门铃虽是为了保护自身人身及财产安全,但行为已构成对张某隐私权的侵犯,遂判决吴某拆除可视门铃,并删除相关影像资料。
记者走访了解到,类似担忧并不鲜见。“他监控自己家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但别把我们也带上。”南京市建邺区万达西地二街区的住户冯先生告诉记者,他的邻居在自家大门旁的墙面上装了一个电子猫眼,正对着他家大门,晚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红外光。“仿佛一家人的生活被监控了,家里还有小孩呢,总是提心吊胆的,怕邻居或者他家租客产生歹意。”
家住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街道的市民汪先生最近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他说,去年底,邻居家装了电子猫眼,正好与自家大门相对。“老小区一层两户,心里总有种感觉,有人在偷窥自己,真是浑身不自在。”
记者在网购平台搜索发现,“电子猫眼摄像头”“智能可视门铃”等产品价格多为数百元,有的还推出“0元电子猫眼被盗险”,还有售价两三千元的智能门锁内嵌监控摄像头,更为隐蔽。多款销量靠前的产品有“监控猫眼,远程看家”“高清夜视,门口漆黑也清晰”“AI人脸识别,随时告知来访者身份”“高清拍摄,云存储”等介绍,并宣称功能仍在不断升级。
一家淘宝店的客服人员介绍,如果有人在家门口短暂停留,电子猫眼绑定的手机App能自动弹出提示,还能自动摄录画面。
提供方便却引发新的焦虑,可视门铃存监管空白
眼下,智能家居已经逐步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带有自动录入和摄像功能的可视门铃,让我们能够将潜在危险拒之门外,确实带来了不少便利。
南京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本来他对可视门铃并不了解,觉得有个普通猫眼就足够了。然而,有时楼道的灯不亮,有人站在外面敲门通过猫眼看不清楚。前段时间,有人敲门,家人没看清楚就开门,结果闯进来一个陌生人,最后不得不报警。“现在家人都催着我赶紧在门口装个摄像头,或者安装个电子猫眼,但担心邻居不同意。”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