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PC版

培育“阳刚之气”,重在直面问题

2021-02-02 13:59正义网浏览:
  “阳刚之气,无分男女!”
  “注重培养男孩子的阳刚之气并非就是性别歧视吧。”
  “现在的男孩子气质越来越趋于女性化,这种现象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近日,针对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教育部回应,将注重中小学学生“阳刚之气”的培养。这条新闻迅速走热,进而引出“阳刚之气分不分男女”的持续热议。1月30日,有关媒体发起了微博话题#阳刚之气不只是男性化#,截至目前,话题阅读量超过了7.8亿次。
  检阅海量的评论和留言不难发现,这次讨论疑似有点儿“错位”的迹象:该委员的关注点很明确,针对的只是“男性青少年”教育中出现的偏差,随后的网上讨论则拓展到了“阳刚之气与性别的关系”问题,甚至被提升到了“两性平等”的高度。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在当今社会,无论你身为男女,无论你性格刚柔,都有资格获得同等的尊重和肯定。性别、性格上的差异是客观的存在,其本身并无高下优劣之分。例如,我国民法典、劳动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乃至刑事立法,都是在承认和尊重男女性别差别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对妇女权益的充分保护,这正是男女平等原则的生动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承认性别差异并不意味着性别歧视,相反,人为抹杀差异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男女平等。因此,将阳刚之气的培养与男女平等乃至“性别歧视”挂上钩,似乎确实有点过于敏感了。
  那么,该委员提出的“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现象是不是真问题?答案是肯定的。早在2014年的南京市政协会议上,该市部分委员就集体递交提案,呼吁重视男性教师的严重缺乏问题,指出被女性教师环绕的青少年将会出现“伪娘”“女汉子”这样的性格错位。此外,广西政协委员呼吁提高男教师比例,云南人大代表指出教师男女比例失调……近年来,类似的声音不绝于耳。就算身为普通的孩子家长,通过日常经验的耳濡目染,相信这样的结论也不难得出。
  既然两性的生理差异无法抹杀,男孩女孩在心理发育、性格气质等方面存在不同,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立足于客观差异,进而通过深入的研究和优良的家庭、学校教育,让男孩女孩都得到天性上的顺利成长和自我完善,这应是儿童心理学研究和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男孩归爸爸,女孩归妈妈”,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就针对3至6岁儿童成长中的不同心理特点,给家长们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呼吁爸爸们重视家庭责任,多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因此,面对政协委员提出的“真问题”,真正需要我们做的,是各方面的认真对待和切实解决。比如,在家庭教育中“爸爸”这一角色的真正回归,需要爸爸们的充分自觉,及其所在单位予以更多理解与政策上的支持;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失衡,需要引起教育部门和师范院校的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培养、吸引和留住更多男老师……
  “真问题”需要的是勇敢直面,不逃避不转移不退缩,多做些实际研究,少一点不必要的“形而上”疑惑乃至裹足畏难的情绪。只有踏踏实实一点点解决问题,阳刚之气才能逐渐在孩子们身上盎然而生。(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