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PC版

常态化防控 北京一级响应机制目前不作调整(3)

2020-04-10 09:58北京青年报浏览:
  4月9日,北京召开第76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就如何建立完善的疫情防控常态化机制,市政府副秘书长陈蓓表示,北京一级响应机制目前不作调整。同时,进出京居家观察14天的政策将进行动态调整。此外,近期本市核酸筛查检测的覆盖面也进一步扩大。
  陈蓓指出,本市建立常态化防控机制,要关注四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境外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式上升的态势,短期内难以有效控制,面临输入风险。第二,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促进复工复产。第三,重点地区解封后人员加速流动。第四,人民群众渴望逐步恢复正常生活工作秩序。
  “这对防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落实好中央提出的‘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机制?如何顶住‘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双重压力?如何在逐步形成的正常秩序中,固牢前期防控工作的稳定局面?需要我们科学研判首都疫情防控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更加突出严谨、科学、精准、有效的防控措施。”陈蓓说。
  陈蓓明确,常态化的防控机制要更加体现严谨。“北京作为首都,其承载的特殊功能和影响,使我们在疫情防控中需要采取更加从严从实的措施。”陈蓓指出,这既包括目前的一级响应机制没有调整,也包括严格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的四方责任,同时也包括在本市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的情况下,针对境外疫情暴发式上升态势,所采取的入境人员全部集中隔离观察、全面做核酸检测的“双全”严格措施。
  常态化的防控机制要更加体现科学。“为此,北京按照专家的建议,加大了对进京重点人群的检测和监测,加大了对发热门诊就诊者的检测和监测,加强了对出院病人和家庭成员等群体的检测和监测。”陈蓓说,本市在近期核酸筛查检测的覆盖面在进一步扩大。同时,在前期防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大数据平台的支撑力度,围绕着科技战疫开展科研攻关,开展创新技术应用,加速疫苗研制。
  常态化的防控机制要更加体现精准。陈蓓指出,新冠肺炎的防控工作中很重要的一条措施,就是减少人员交叉流动可能产生的风险。因此,本市在防控工作中采取限流、时序、秩序“三位一体”的措施,通过精准的限流、预约和有效的机制对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不必要的流动,减少一定时间内人员流动的密度,减少人员无序流动的风险。
  “从这个意义上讲,北京采取的进出京人员居家隔离14天的措施,不单纯是落实医学观察隔离的措施,也是减少非必要流动的措施。北京将针对疫情整体形势的变化,科学、动态调整进出京流量和医学观察等措施,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陈蓓强调。
  重点
  酒吧等场所调整桌位间距 确保间隔1米以上
  当前,境外疫情呈暴发式增长态势,境外输入和本地反弹风险不容低估。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为保护公众健康,针对酒吧空气流通不畅、人群流动性大等特点,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酒吧等场所防控指引”,提醒相关经营人员做好防控工作。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刘晓峰介绍,为保持社交距离,本市提倡建立顾客预约制度,合理安排顾客到店时间,避免人员聚集。经营单位要在疫情期间调整桌位间距,确保间隔在1米以上,如桌椅固定无法移动,要明确标识出非使用桌位。同时,提示顾客在公共区域活动或等候时注意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酒吧等场所防控指引”还对注意室内空气流通、保障环境清洁、建立健康监测制度、做好个人防护、加强餐饮管理、落实公共用品消毒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营业前应充分进行室内通风换气,确保通风设施正常运行;营业中优先采用自然通风,有条件的可开启排风扇等抽气装置,以加强室内空气流动;每日停业后及时打开门窗进行充分的自然通风换气。同时,应保证厢式电梯的换气扇、地下车库通风系统运转正常。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