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PC版

疫情期“病患传播类”刑事案件罪名适用(2)

2020-02-27 15:02正义网浏览: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些地方发生了行为人隐瞒疫区旅居史或与确诊人员、疑似人员、疫区人员的密切接触史,拒不配合执行预防控制措施,最终自己被确诊,或者造成他人被传染以及大量人员被隔离的案件,这类案件统称为病患传播类案件。目前该类案件进入刑事程序涉及的罪名基本上是三个,即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两高两部《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下称《意见》)出台后,为病患传播类案件的处理提供了准绳。
  一、《意见》严格限制适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在正式发布之前,处理类似案件的依据主要是2003年两高发布的《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意见》相较于《解释》最大的亮点,就是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适用从严把握。
  (一)只有确诊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才能构成该罪。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必须已经被医疗机构确定为确诊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对确诊病人、病原携带者需要医疗机构明确诊断确定,一般不会存在不同认识。而何为“疑似病人”?第一,在传染病防治法第78条中明确了相关用语的含义,其中“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是指“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符合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诊断标准的人”。也就是说,没有经过医疗机构诊断确认,不能认为是《意见》所谓的“疑似病人”。第二,《意见》第2条中表述也是“疑似病人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既然是“拒绝隔离治疗”或“脱离隔离治疗”,必然是已经经过医疗机构诊断并要求隔离治疗的人员。如果实施行为时没有被认定为确诊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就不能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二)行为仅限于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笔者认为,这里“进入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参照最高法2016年《关于审理抢劫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第2条规定进行认定,但是否运营并不特别强调。另外,对于确诊病人、病原携带者,拒绝或脱离隔离,一意孤行“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足见其希望病毒传播,可直接推定其直接故意。
  (三)疑似病人除了满足上述第(二)个条件外,还要造成病毒传播的后果,才能构成该罪。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疑似病人“造成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后果,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构罪条件,是判断行为人有传播故意和其“危害公共安全”的依据。
  二、《意见》不排除适用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解释》第1条第2款规定了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适用,《意见》则规定:“其他拒绝执行卫生防疫机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防控措施,引起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依照刑法第330条的规定,以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定罪处罚。”笔者认为,尽管《意见》将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唤醒而作为主要适用的罪名,但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仍有可能被适用。
  (一)《意见》不否定《解释》,《解释》的相关规定继续有效。《解释》在非典型肺炎疫情期间出台,针对的是“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意见》针对的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从标题看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从内容看,没有明显的矛盾之处,《意见》更多的是对《解释》规定的具体细化,使之更具操作性。
  (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与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一般情况下不存在法条竞合。妨害传染病防治罪与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主观上以过失为主,客观行为也大部分一致,但二者构成犯罪的情节不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有两种情节,一是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二是有传播甲类传染病严重危险。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则必须要造成“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后果。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在第二种情节下,一般不会同时构成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而第一种情节中,在没有鉴定构成重伤、也未导致死亡的情况下,一般也不会同时构成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