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畔打出扶贫“组合拳”(2)
2020-02-05 14:34光明网-《光明日报》浏览:次
【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光明日报记者 万玛加
1月10号,漫天大雪让青海大地银装素裹。
上午9点,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电商扶贫产业园内,刚刚拉开序幕的“海南州首届网络年货节”气氛热烈,网络直播人气爆棚。
“青海高原的牦牛肉干,纯天然,口感没的说,价格全网最低……”元旦智华作为本地小有名气的网络人气主播,正在向网友介绍着海南州的特色产品,“我这个视频播放量十几万,把家乡的好东西推广出去,也帮助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网络年货节是我们的一个尝试,瞄准的还是精准扶贫,这个电商扶贫产业平台辐射全州426个行政村,其中包括全部17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近5.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海南州扶贫开发局局长王学军告诉记者,海南州采取“电商企业+青年创业孵化园+农牧业合作社+扶贫龙头企业+农牧户”的运营模式,不仅充分拓展产业扶贫发展新路子,也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因地处青海湖南岸而得名的海南藏族自治州总面积4.45万平方公里,辖共和、贵德、贵南、同德、兴海五县,总人口47.7万,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67%,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然而生态脆弱、环境艰苦、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薄弱、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等因素导致这里产业底子薄,贫困人口深度和广度大,是青海深度贫困地区之一。
抓脱贫固生态,让群众吃上“生态饭”,是当地因地制宜实现精准脱贫的有力探索。37岁的杨先是海南州兴海县龙藏乡浪琴村的牧民,3年前,他放下牧鞭带起管护员袖章,成了村里的草原生态管护员,每个月他都会到自己负责的草场进行例行巡护。
“我现在每年的工资是21600元,加上5794元的生态补偿金和23059元的转移性收入,日子比过去强多了。”杨先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
据统计,仅兴海县聘用的草原生态管护员就有1224名,其中建档立卡户1111名;护林员284名,其中建档立卡户134名,人均21600元的年收入让贫困群众在保护绿水青山中切实得到了实惠。
“文巴”藏语意为“宝瓶”,距离青海湖仅五公里的海南州共和县黑马河镇文巴村多年来守着青海湖这个“宝瓶”受穷,全村五分之一是贫困户,大多牧民一缺技术二缺文化。2019年,文巴村瞅准商机,借助青海湖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政府的帮助下整合资金1094万元,开办了牧之源文巴民俗宾馆,去年8月6日开业当天,56间房屋、150个床铺全部订满。
“去年文巴村的旅游收益达到200万元,实现了深度贫困村的脱贫摘帽。”海南州共和县扶贫开发局局长吴斑说,共和县依托青海湖王牌旅游景区的优势,实施6个环湖沿线乡村旅游扶贫项目;依靠109国道“马路经济”实施廿地乡切扎村、切吉乡莫合村两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依托黄河沿线区位优势和龙羊峡大峡谷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库区水上游等扶贫项目。截至目前,仅龙羊峡镇龙才村、瓦里关村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已分红107万元,惠及381户1317人。
近年来,海南州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扶贫新模式,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医疗保险和救助脱贫一批等“九个一批”,将扶志扶智相结合,切切实实帮助全州五个县的贫困群众拔掉“穷根”。
“目前全州已经建成8个扶贫产业园、23个扶贫车间、46个扶贫产业基地,支持发展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农牧业专业合作社239个,培育农牧科技致富带头人170名,带动4.39万名贫困群众增收。”王学军介绍,同时,海南州深入实施就业扶贫行动,持续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加强劳务输出协作,实现贫困群众劳务输出3.1万人次;统筹资金2.99亿元,设置生态管护等公益性岗位5331个,实现了贫困群众就地转岗、稳定增收。
光明日报记者 万玛加
1月10号,漫天大雪让青海大地银装素裹。
上午9点,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电商扶贫产业园内,刚刚拉开序幕的“海南州首届网络年货节”气氛热烈,网络直播人气爆棚。
“青海高原的牦牛肉干,纯天然,口感没的说,价格全网最低……”元旦智华作为本地小有名气的网络人气主播,正在向网友介绍着海南州的特色产品,“我这个视频播放量十几万,把家乡的好东西推广出去,也帮助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网络年货节是我们的一个尝试,瞄准的还是精准扶贫,这个电商扶贫产业平台辐射全州426个行政村,其中包括全部17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近5.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海南州扶贫开发局局长王学军告诉记者,海南州采取“电商企业+青年创业孵化园+农牧业合作社+扶贫龙头企业+农牧户”的运营模式,不仅充分拓展产业扶贫发展新路子,也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因地处青海湖南岸而得名的海南藏族自治州总面积4.45万平方公里,辖共和、贵德、贵南、同德、兴海五县,总人口47.7万,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67%,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然而生态脆弱、环境艰苦、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薄弱、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等因素导致这里产业底子薄,贫困人口深度和广度大,是青海深度贫困地区之一。
抓脱贫固生态,让群众吃上“生态饭”,是当地因地制宜实现精准脱贫的有力探索。37岁的杨先是海南州兴海县龙藏乡浪琴村的牧民,3年前,他放下牧鞭带起管护员袖章,成了村里的草原生态管护员,每个月他都会到自己负责的草场进行例行巡护。
“我现在每年的工资是21600元,加上5794元的生态补偿金和23059元的转移性收入,日子比过去强多了。”杨先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
据统计,仅兴海县聘用的草原生态管护员就有1224名,其中建档立卡户1111名;护林员284名,其中建档立卡户134名,人均21600元的年收入让贫困群众在保护绿水青山中切实得到了实惠。
“文巴”藏语意为“宝瓶”,距离青海湖仅五公里的海南州共和县黑马河镇文巴村多年来守着青海湖这个“宝瓶”受穷,全村五分之一是贫困户,大多牧民一缺技术二缺文化。2019年,文巴村瞅准商机,借助青海湖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政府的帮助下整合资金1094万元,开办了牧之源文巴民俗宾馆,去年8月6日开业当天,56间房屋、150个床铺全部订满。
“去年文巴村的旅游收益达到200万元,实现了深度贫困村的脱贫摘帽。”海南州共和县扶贫开发局局长吴斑说,共和县依托青海湖王牌旅游景区的优势,实施6个环湖沿线乡村旅游扶贫项目;依靠109国道“马路经济”实施廿地乡切扎村、切吉乡莫合村两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依托黄河沿线区位优势和龙羊峡大峡谷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库区水上游等扶贫项目。截至目前,仅龙羊峡镇龙才村、瓦里关村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已分红107万元,惠及381户1317人。
近年来,海南州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扶贫新模式,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医疗保险和救助脱贫一批等“九个一批”,将扶志扶智相结合,切切实实帮助全州五个县的贫困群众拔掉“穷根”。
“目前全州已经建成8个扶贫产业园、23个扶贫车间、46个扶贫产业基地,支持发展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农牧业专业合作社239个,培育农牧科技致富带头人170名,带动4.39万名贫困群众增收。”王学军介绍,同时,海南州深入实施就业扶贫行动,持续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加强劳务输出协作,实现贫困群众劳务输出3.1万人次;统筹资金2.99亿元,设置生态管护等公益性岗位5331个,实现了贫困群众就地转岗、稳定增收。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