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混执法、穷村巨债……乡村治理十大盲点不容忽视(6)
2020-01-06 21:27半月谈浏览:次
编者按
时下,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不断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和基层治理的主要内容,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大量治理资源下沉乡村,乡村治理的社会参与度提高,乡村治理手段更趋现代化,乡村干部的治理能力和水平也稳步提升。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或因治理力度不大,或因治理资源不足,或因治理抓手不灵,一些乡村治理的痼疾顽症仍然存在,被相关施政者“视而不见”。与此同时,社会、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给当下乡村治理带来更多亟待解决的课题。提升治理效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意味着乡村治理关注的工作更需全面,提供的服务更需丰富。乡镇突出反映的一些治理盲点,亟待通过尝试治理新模式、引入治理新资源彻底消除。
岁末年初,半月谈编辑部特别策划“乡村治理盲点”调查,组织记者分赴各地,希望通过反映当前乡村干部群众特别关注的十大治理盲点,推动乡村治理提升,助力乡村振兴提速。
十大关键词:①混混执法 ②穷村巨债 ③食品劣质 ④交通失管 ⑤防灾薄弱 ⑥居家隐患 ⑦垃圾围村 ⑧高价彩礼 ⑨网不设防 ⑩关怀缺位
盲点一
混混执法
狠人“吃香”能平事,政府形象遭质疑
西南某国家级贫困县,30岁出头的“大发哥”是当地有名的混混,2年前因斗殴入狱,出狱后无业在家。今年初的一场拆迁行动,却让“大发哥”重获“高光时刻”,得到“重用”。
原来,该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涉及征地拆迁,因几十家钉子户抬高要价,工程拖延。一筹莫展之际,开发商想到用混混手段吓唬钉子户。于是,在当地政府默许下,开发商请“大发哥”带着人马威胁殴打钉子户。这一招果然有效,几家钉子户很快就同意了。对于不肯屈从的钉子户,他们白天就赖在人家里,蹭吃蹭喝,晚上敲门敲窗,频繁骚扰,制造恐慌,最终迫使钉子户妥协。
今年3月,该县人民医院发生一起挟尸要价的群体聚集事件,当地公安机关人手不足,又想到了“大发哥”,让他去跟专业医闹周旋。这次同样奏效,专业医闹最终放弃纠缠。
如今,像“大发哥”这样的混混们发现乡村社会对他们的需求旺盛,基层政府要搞定摆平一些事情往往需要借助其力量。他们不再急于外出打工,开始充分利用这种需求,在本乡本土“大展拳脚”“扩张业务”。
“现在有个怪现象,就是好人怕坏人,对乱摆放的小摊小贩,警察、工商上去执法没用。只有协管能管起来,别人不敢管的灰色地带,他们敢管。”东部某镇一干部说,应引起注意的是,协管员中部分人有前科,有的坐过牢。“现在扫黑除恶,周边一些乡镇的协管员基本‘全军覆没’,因为要求要把坐过牢的从基层工作人员队伍中清除出去。例如,我们镇23个协管员,弄走了17个。”
混混等介入乡村治理,甚至成为执法力量,尽管有时能奏效,但损害了基层政府的形象,助长了其野蛮生长,给社会和谐和地方稳定带来负面影响。这无疑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治理形态。其深层次原因在于乡村“灰色治理”空间较大,基层政府治理资源匮乏、有效治理手段不足。基层政府部门为了“对付”某些棘手的矛盾和冲突,就不得不借用一些外在的软暴力资源。
多名受访专家及基层干部群众建议,一方面,压缩乡村“灰色治理”的空间,推动行政执法权力下放,让基层有更多的资源解决群众身边的难题;另一方面,不断提升基层干部依法依规开展工作、处置矛盾、化解风险的经验和本领。
时下,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不断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和基层治理的主要内容,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大量治理资源下沉乡村,乡村治理的社会参与度提高,乡村治理手段更趋现代化,乡村干部的治理能力和水平也稳步提升。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或因治理力度不大,或因治理资源不足,或因治理抓手不灵,一些乡村治理的痼疾顽症仍然存在,被相关施政者“视而不见”。与此同时,社会、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给当下乡村治理带来更多亟待解决的课题。提升治理效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意味着乡村治理关注的工作更需全面,提供的服务更需丰富。乡镇突出反映的一些治理盲点,亟待通过尝试治理新模式、引入治理新资源彻底消除。
岁末年初,半月谈编辑部特别策划“乡村治理盲点”调查,组织记者分赴各地,希望通过反映当前乡村干部群众特别关注的十大治理盲点,推动乡村治理提升,助力乡村振兴提速。
盲点一
混混执法
狠人“吃香”能平事,政府形象遭质疑
西南某国家级贫困县,30岁出头的“大发哥”是当地有名的混混,2年前因斗殴入狱,出狱后无业在家。今年初的一场拆迁行动,却让“大发哥”重获“高光时刻”,得到“重用”。
原来,该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涉及征地拆迁,因几十家钉子户抬高要价,工程拖延。一筹莫展之际,开发商想到用混混手段吓唬钉子户。于是,在当地政府默许下,开发商请“大发哥”带着人马威胁殴打钉子户。这一招果然有效,几家钉子户很快就同意了。对于不肯屈从的钉子户,他们白天就赖在人家里,蹭吃蹭喝,晚上敲门敲窗,频繁骚扰,制造恐慌,最终迫使钉子户妥协。
今年3月,该县人民医院发生一起挟尸要价的群体聚集事件,当地公安机关人手不足,又想到了“大发哥”,让他去跟专业医闹周旋。这次同样奏效,专业医闹最终放弃纠缠。
如今,像“大发哥”这样的混混们发现乡村社会对他们的需求旺盛,基层政府要搞定摆平一些事情往往需要借助其力量。他们不再急于外出打工,开始充分利用这种需求,在本乡本土“大展拳脚”“扩张业务”。
“现在有个怪现象,就是好人怕坏人,对乱摆放的小摊小贩,警察、工商上去执法没用。只有协管能管起来,别人不敢管的灰色地带,他们敢管。”东部某镇一干部说,应引起注意的是,协管员中部分人有前科,有的坐过牢。“现在扫黑除恶,周边一些乡镇的协管员基本‘全军覆没’,因为要求要把坐过牢的从基层工作人员队伍中清除出去。例如,我们镇23个协管员,弄走了17个。”
混混等介入乡村治理,甚至成为执法力量,尽管有时能奏效,但损害了基层政府的形象,助长了其野蛮生长,给社会和谐和地方稳定带来负面影响。这无疑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治理形态。其深层次原因在于乡村“灰色治理”空间较大,基层政府治理资源匮乏、有效治理手段不足。基层政府部门为了“对付”某些棘手的矛盾和冲突,就不得不借用一些外在的软暴力资源。
多名受访专家及基层干部群众建议,一方面,压缩乡村“灰色治理”的空间,推动行政执法权力下放,让基层有更多的资源解决群众身边的难题;另一方面,不断提升基层干部依法依规开展工作、处置矛盾、化解风险的经验和本领。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