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反腐态势形成震慑 涉腐党员干部主动投案成常态(3)
2019-11-27 10:51新华社浏览:次
“随着反腐败工作的不断推进,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主动投案势必成为常态,这也是进一步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的重要表现。”宋伟说。
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纳入国家治理体系
在2018年12月1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党中央对反腐败斗争形势作出新的重大判断,即:“党内政治生态展现新气象,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
随后,在今年1月召开的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赵乐际指出,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艾文礼、王铁等中管干部主动投案,党的十九大以来共有5000余名党员干部主动投案。”
在此背景下观察,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审查调查栏目通报的主动投案的38名党员领导干部(中管干部4名,省管干部34名),仅是主动投案党员干部中的一小部分。
梳理数据可以发现,从地域分布上看,党的十九大以来共有15个省(市、自治区)有省管干部以上人员主动投案,其中人数最多的是河南省,包括王铁在内共有7名领导干部主动投案;其次是云南和吉林,都有5名;紧随其后的是四川,有4名领导干部主动投案。
此外,内蒙古有3名领导干部主动投案,河北、浙江、山东各有两名,山西、陕西、上海等地各有1名。
从主动投案时间看,今年5月和今年8月主动投案人数最多,有7名领导干部主动投案;去年8月有5名领导干部主动投案;今年10月有4名领导干部主动投案。
自去年7月以来,除了去年10月、去年12月、今年4月之外,每个月都有领导干部主动投案。
在宋伟看来,这种现象的出现,正是因为反腐败的制度“笼子”越扎越紧,权力得到有效制约,违纪违法行为无处藏身,加之近年来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推行。
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将来如果需要促使更多的涉腐领导干部主动投案,关键还在于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
宋伟认为,构建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有利于反腐败工作形成更加系统的制度体系,明确了反腐败的战略格局,有助于提升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制度化、法治化水平,从而有助于促使涉腐党员干部主动投案。
宋伟建议,一是要注重把握好“三不”体制机制的整体性、系统性,提高统筹协调推进的能力;二是要明确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在把握系统性基础上有的放矢、精准施策,例如当前“不能腐”仍然任务任重,制度性漏洞的存在是腐败风险发生的根源;三是及时将经过实践检验的“三不”体制机制转化成为制度成果,将其及时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之中。
在庄德水看来,如何建构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是一个大课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实现“三不”机制之间的转化,“要把不敢腐的震慑作用转化为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成果,进而落实到制度层面,深入到党员领导干部能力建设之中”。
庄德水认为,结合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实现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有效运行,落脚点在“制度”二字上面,最终落实到制度层面,同时保证制度有效执行。
“核心问题其实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能够让党员领导干部真正感受到反腐败的威力,真正习惯在受监督和制约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庄德水说。(陈磊)(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