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PC版

起底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会长赵长青(2)

2019-11-15 18:55新京报浏览:

  赵长青在中书协“三位一体”期间,曾多次遭到与上述中书协职能有关的实名举报。
  2014年底,甘肃纪实作家张弓写了一篇文章《中国书协副主席赵长青:这个位子太实惠了,给个部长我也不干》,在论坛、个人博客上发表,历数赵长青以权谋私的十条渠道,包括“通过办各种书法展览和活动从中渔利敛财”、“乘书法工作者加入书法家协会的机会,大肆收受‘买路钱’敛财”、“编造文化产业项目,骗取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等。
  “2015年初,赵长青曾几次通过中间人找我,说要见面聊。”10月30日,张弓告诉新京报记者,该中间人多次找上门,甚至承诺帮他出书,他家乡甘肃的宣传部官员还来说情,希望他能删帖,但他都予以拒绝。
  张弓告诉新京报记者,2007年他在某网站担任艺术版块版主,经常能看到举报赵长青的帖子。他的文章就是在此前举报帖的基础上“多方调查了解收集到的信息,提炼总结而成,包括询问多名中国书协老理事等”。
  张弓提到的一篇举报文章来自中书协会员、书法家、文艺评论家卢秀辉,称赵长青利用卖字、办展览、评选书法之乡等方式敛财。
  新京报记者多次联系卢秀辉本人,但他拒绝进行回应。
  一名中书协退休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赵长青的问题可能不止网络举报文章说的那些,他从某中央部门了解到,“这些年来以真名实姓告赵长青的告状信一摞一摞。”
  热衷于办展、搞评选
  2007年,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在广州举行。这是中国书法界最高级别的展览,业内俗称“国展”,每四年一次,这也是赵长青上任后操持的首届国展。
  曾任中书协展览部主任的蔡祥麟向新京报记者介绍,国展由中书协主办,地方书协承办,办展费用靠企业赞助。
  蔡祥麟回忆,到了2000年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各地对文化活动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和企业找上门来,要求承办展览”,“就跟争奥运会一样”。
  第九届国展花落广东。时任广东书协副主席张桂光告诉新京报记者,为了拿下举办权,时任广东书协主席陈绍基亲自去北京商谈,交了300多万保证金才签了办展合约。
  公开信息显示,第九届国展评选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这些获奖作品会被印制成精美的作品集。
  “第九届国展光展览作品集印刷费就花了228万”,张桂光至今记忆深刻,“当时所有的印刷厂都说满打满算也就60万”。除了印刷费,第九届国展还花了场地租金300万,“远超合理价位”。
  张桂光说,他从时任广东书协专职副主席纪光明处得知,各项费用加起来,第九届国展的花费超过2000万。
  除了张桂光,亦有多位受访对象表示,当时听说过第九届国展花了2000多万。刘佑局是中书协老会员,曾担任第五届国展评委、第四届创作委员,在广东书法界威望甚高。他告诉新京报记者,第九届国展是花钱最多的一次,“满打满算几百万就够了,哪用得着两千多万?”
  蔡祥麟告诉新京报记者,1999年第七届国展,是自己一手操办的,展览名字叫“世纪之交”,是当时新中国书法史上规模最大的展,总共花销不过200万,“等于短短几年间翻了约10倍,按常理,即便价格再升,1000万也用不了。”
  书法家、资深策展人秦观告诉新京报记者,办展的花销主要包括场地费、画册费、宣传费等,“其中可以捞钱的地方多了”。
  “重点是出画册,每一幅作品要拍照、租摄影棚、印刷,都是外包给公司,单说印刷,如果要花50万,印刷厂可能就要给主办方25万回扣。”秦观说。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