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购物节日渐风行:价格优惠吗?产品质量如何?(2)
2019-08-16 14:16人民日报海外版浏览:次
对比价格、分析优惠搭配、拖入购物车等待下单……对不少消费者来说,这已是每逢网络购物节时再常见不过的场景。以天猫“双11”、京东“618”、苏宁“818”等为代表的促销活动,已悄然培养起消费者的购物节文化。将日常的购物欲“攒”在一起,待到购物节时一起满足,也堪称现代消费者的新型画像之一。在电商不断“造节”的大背景下,也有新的问题需要正视——价格能否真的优惠?产品质量会否打折扣?消费者售后维权是否方便?
“购物节文化”日渐风行
在北京工作的舞蹈老师小佟最近又过了一把“买买买”的瘾,苏宁易购“818”购物节一系列促销活动让她囤了不少货品,“买给自己的鞋和化妆品,还有给家人买的电子产品和日用品,总共花销在1.5万元左右。”小佟告诉记者,不少商品很早前就被她拖进了购物车,就等着购物节时趁着促销优惠一齐下单。而在上半年京东“618”购物节时,她就买了不少。“提前看、‘过节’买”成了她网络购物的方式。
事实上,像小佟这样先选好商品、等购物节再买的网购消费者正变得越来越多,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双11”“618”“818”等这些购物促销活动的火爆。拿起手头的电子设备,网购触手可得,电商顺势“造节”,产品打折、购物满减、诸多优惠券叠加……以种类繁多的促销方式吸引顾客。它到底有多火呢?来看一组数字:2018年“双11”一整天,天猫的交易额达到2135亿元,创历史新高;在今年的京东“618”活动上,18天的累计下单金额也达到2015亿元。
网上零售火爆异常,不断刷新着消费者的想象力。大概没有多少人能想到,一个始于2009年11月11日、当年销售额仅5000万元、共27个品牌参与的网络促销活动,在9年后竟成为远超想象的“超级购物节”,并与6月18日、8月18日这两个日期一起,成为了消费者购物习惯的一部分。
不要“套路”要质量
购物节的体验并非总让人称心如意,伴随而来的是关于价格的争议、质量的质疑。采访中,有些消费者表示“感觉自己被商家‘套路’了。”商品显示的折扣力度虽大,但很可能是“先涨价后打折”。山东滨州一位姓谭的消费者告诉记者,他所关注的一双名牌皮鞋就存在这样的情况。“网上页面显示的是产品价格半折,但我关注了这双鞋很久,记得它以前没有这么贵。购物节虽然也在打折,但没有它所说的那么大力度,折扣是有水分的。”谭先生说。
价格是一方面,产品的质量是否与非促销日时相同也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之前就曾有新闻曝出,有些商家存在“电商专供”的情况,产品价低质劣。但一些消费者并不知自己购买的是“专供网络”产品,只以为碰到了促销减价。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一些商家为了在购物节期间保住自身利润,确实会使用一些“先涨再折”的“伎俩”,不良卖家甚至以次充好,客观上也影响了部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与此同时,购物欲“攒”到购物节再释放、“平常不买等购物节再买”,也让非购物节期间电商消费疲软的症结显现。如何进一步提高购物节电商购买体验、在非购物节期间也能通过日常促销很好满足消费者需求、引导“细水长流”式的消费习惯……这些都是下一步留给电商平台思索的重点。
电商竞争趋于理性
值得欣喜的是,从2016年开始,几大电商平台就已着手提高购物节大促的用户体验,发力点不仅在于产品价格,“品质优、物流快、体验好”成了多方努力的方向。市场竞争日趋理性,对于行业良性发展是极佳信号。
“购物节文化”日渐风行
在北京工作的舞蹈老师小佟最近又过了一把“买买买”的瘾,苏宁易购“818”购物节一系列促销活动让她囤了不少货品,“买给自己的鞋和化妆品,还有给家人买的电子产品和日用品,总共花销在1.5万元左右。”小佟告诉记者,不少商品很早前就被她拖进了购物车,就等着购物节时趁着促销优惠一齐下单。而在上半年京东“618”购物节时,她就买了不少。“提前看、‘过节’买”成了她网络购物的方式。
事实上,像小佟这样先选好商品、等购物节再买的网购消费者正变得越来越多,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双11”“618”“818”等这些购物促销活动的火爆。拿起手头的电子设备,网购触手可得,电商顺势“造节”,产品打折、购物满减、诸多优惠券叠加……以种类繁多的促销方式吸引顾客。它到底有多火呢?来看一组数字:2018年“双11”一整天,天猫的交易额达到2135亿元,创历史新高;在今年的京东“618”活动上,18天的累计下单金额也达到2015亿元。
网上零售火爆异常,不断刷新着消费者的想象力。大概没有多少人能想到,一个始于2009年11月11日、当年销售额仅5000万元、共27个品牌参与的网络促销活动,在9年后竟成为远超想象的“超级购物节”,并与6月18日、8月18日这两个日期一起,成为了消费者购物习惯的一部分。
不要“套路”要质量
购物节的体验并非总让人称心如意,伴随而来的是关于价格的争议、质量的质疑。采访中,有些消费者表示“感觉自己被商家‘套路’了。”商品显示的折扣力度虽大,但很可能是“先涨价后打折”。山东滨州一位姓谭的消费者告诉记者,他所关注的一双名牌皮鞋就存在这样的情况。“网上页面显示的是产品价格半折,但我关注了这双鞋很久,记得它以前没有这么贵。购物节虽然也在打折,但没有它所说的那么大力度,折扣是有水分的。”谭先生说。
价格是一方面,产品的质量是否与非促销日时相同也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之前就曾有新闻曝出,有些商家存在“电商专供”的情况,产品价低质劣。但一些消费者并不知自己购买的是“专供网络”产品,只以为碰到了促销减价。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一些商家为了在购物节期间保住自身利润,确实会使用一些“先涨再折”的“伎俩”,不良卖家甚至以次充好,客观上也影响了部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与此同时,购物欲“攒”到购物节再释放、“平常不买等购物节再买”,也让非购物节期间电商消费疲软的症结显现。如何进一步提高购物节电商购买体验、在非购物节期间也能通过日常促销很好满足消费者需求、引导“细水长流”式的消费习惯……这些都是下一步留给电商平台思索的重点。
电商竞争趋于理性
值得欣喜的是,从2016年开始,几大电商平台就已着手提高购物节大促的用户体验,发力点不仅在于产品价格,“品质优、物流快、体验好”成了多方努力的方向。市场竞争日趋理性,对于行业良性发展是极佳信号。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