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最大儿童拐卖案背后:回家之路 AI相助(3)
2019-07-09 12:50成都商报浏览:次
蒋晓玲说,所涉10名被拐儿童,案发时均小于四岁,最小的只是100天大的婴儿。孩子记事能力差,基本无法记住案发情况,且其处于语言学习的阶段,仅仅几个月,口音也会发生变化。参与解救2014年被拐3名儿童的民警介绍,当时在广东当地找到他们时,仅仅过去5个月,小孩已说一口流利的潮汕话,亲生父母印象也模糊了。
一条路不通,那就换另一条。2016年,专案组找到了中国刑警学院相貌专家赵成文教授寻求帮助。希望通过人物画像的方式,呈现出孩子十来岁时的模样,再根据画像寻人。
一群四川人带着画像,再次前往广东。没有特别的办法,提取到适龄儿童的照片后,“全凭着肉眼去看像不像。”这次,专案组带回了300余份疑似照片,通知家长辨认,最终确定了170余个对象。但DNA比对,一个都没对上。寻人再次失败。
“我们就要跟王某文战斗到底,不能输,但又难以找到突破点。”蒋晓玲称,他们几乎穷尽了侦查手段,“甚至去当地了解了哪些适龄儿童与家人长得不像,但这都如大海捞针。”
2017年,四川警方又通过腾讯QQ全城助力,将孩子信息定向推送到当地,1个孩子悬赏3万。同时,印制了1万多份通告,在汕头发放。“但两项工作都没效果,除了接到两个询问悬赏信息真假的电话,没有任何有价值的线索。”
寻人,陷入僵局。
一面是寻人僵局,而另一面则是快速成长的孩子,距离案发近10年,他们的模样已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手段变得更加困难。转机,发生在2017年底。当时,公安部刑侦局副局长陈士渠到腾讯调研,腾讯守护者计划的安全专家李新提到了一项跨年龄人脸识别的新技术。随后,该技术被介绍给了四川警方,希望以科技力量,突破案件。
破局
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
“聪明”“成熟”的算法 找到7个孩子
“当时陈局说有这样的技术,问我们愿不愿意尝试。我们肯定愿意。”蒋晓玲说。2018年,四川警方正式与腾讯人脸识别团队——优图实验室对接。
跨年龄人脸识别,在世界上也是一大难题,其主要通过算法,学习人脸自然的跨年龄变化规律,呈现人脸跨年龄的变化。而涉案的10名孩子刚好正处于成长期,年龄跨度大,变化巨大,其难度不言而喻。
“难度非常大,之前心里也没底。”今年7月3日,李新向记者表示,“但如果能够通过技术找到这些孩子,也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
李新介绍,优图实验室人脸识别团队做了长时间、大量的工作,让算法变得“聪明”“成熟”。为了验证跨年龄人脸识别的准确率,团队成员还在年会上拿自己的照片进行试验。令人兴奋的是,最终结果不错。
四川警方向家长收集齐孩子们的正面照片,送到了技术团队。对此,蒋晓玲印象深刻:“家长们手上的照片并不多,孩子丢失后,这些照片更寄托着他们对孩子所有的情感和思念,生怕丢了。”
“2018年春节后,出了一批结果,一个人对应出50个相似的人,相似度分数从高到低。”蒋晓玲介绍,打拐民警拿着数据包“消化”了几个月,而后,又对其中高分相似度的疑似对象进行落地侦查。最终,2019年初,成功比中4个。
“找到了!”这是个让所有人兴奋的结果,当时,蒋晓玲激动地叫了出来,在办公室难以落座。
好消息不断,第二批1人、第三批2人也在之后两个月成功被找到。至此,7名被拐孩子被找到,且比对成功的几人与识别结果相似度均超过96。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