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PC版

低价团屡禁不止 游客能否实现花钱少真的玩得好?(2)

2019-06-30 15:05工人日报浏览:
  景点数量和质量缩水、低价引诱、强迫消费,让游客对“低价游”性价比产生质疑——花钱少是否能玩得好? 
  “现在下车去店里,1小时消费两万元……”近日,一则广西桂林女导游在旅游大巴车上态度强硬地要求旅客消费的视频,再次引起社会对“不合理低价游”问题的关注。据了解,该旅游团属“低价团”,游客因在购物点消费没达到导游预期,于是出现上述情景。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回应称,旅行社组织“不合理低价游”和旅游购物商店高额回扣是造成这一结果的直接诱因。 
  《工人日报》记者在近期采访中发现,近年来,虽然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多次发文禁止旅行社、导游推行“低价团”业务,也采取多种处罚措施,但不合理低价游问题仍屡禁不止。这一现象为何难以根治?游客能否实现花钱少真的玩得好? 
  “花钱买罪受” 
  “报这种便宜的旅行团简直是花钱买罪受。”6月23日,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访问时,安徽合肥的席女士抱怨道。不久前她带着家人报名参加了一个“99元景德镇、婺源三日游”旅行团。席女士选的是当地一家较知名的旅行社,“此前参加过这家旅行社其他团,感觉牌子大,比较靠谱。” 
  但等到游客集中时,席女士才发现,这个旅行团并非由该旅行社组织,而是把多家旅行社的游客召集到一起,再统一由几辆旅游大巴车和导游送到目的地。 
  考虑到旅行团费较低,席女士对于可能会安排的购物行程也有心理准备。但行程中的景点“沦为”购物点还是令她颇为恼火。“行程中安排有个景德镇的景点,实际上就是带到一个小瓷器厂让我们买瓷器。” 
  三天行程结束后,席女士感到,玩了哪些景点几乎没留下印象,只记得每天都在被各种商家的营销术洗脑。同行家人也被忽悠买了两套蚕丝被和一条金镶玉项链。返程时,席女士家人在和同团游客聊天时发现,自己买的蚕丝被明显价格要高,于是找到导游,想请她帮忙退货。“买东西的时候导游特别殷勤,忙前忙后地帮着拎东西,一听要退货,立马甩脸色给我们看,也不想帮忙。” 
  陕西的退休职工邓女士也对《工人日报》记者讲述了类似遭遇。此前她报名参加一个单价600元双飞昆明的旅游团,“去之前本来打算绝不在店里消费,但一进去,商家搞‘一对一’服务,每个游客都有一个销售跟着介绍,实在挨不过去就买了。”邓女士还表示,团餐质量也非常不好,“就是米饭配酸萝卜和豆腐乳”。 
  除了旅游景点数量和质量双重缩水、低价引诱、强迫消费等表现外,“低价游”也被爆出存在安全隐患。近日,一辆载有中国游客的大巴在俄罗斯发生交通事故,造成2人死亡,19人受伤。对此,有业内人士对《工人日报》记者“解密”:一些低价团选择的大巴车通常较老旧,安全系数偏低,一些黑心地接旅行社有时为节省费用,会选择使用二手甚至已报废的大巴车接送游客。 
  背后的灰色利益链 
  “价格低于当地公布的诚信旅游指导价30%以上”“组团社将业务委托给地接社履行,不向地接社支付费用”“地接社接待不支付接待和服务费用”……2015年,原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打击组织“不合理低价游”的意见》,明确规定5种“不合理低价游”。记者梳理发现,为整顿旅游市场,各地都曾出台专门打击“不合理低价游”相关措施。时至今日,该现象依然存在。 
  “低价团之所以能盛行,主要还是背后形成了灰色利益链条。”长期从事旅游发展研究的北京大学自然地理专业博士、北京金笔创逸规划设计院院长张建林向《工人日报》记者表示,在低价团利益链条中,旅行社首先在互联网或实体门店宣传中夸大旅游线路优点,对游客隐藏旅游环节中的不利方面,造成信息不对称,形成低价揽客基础;然后在低价团形成后,把游客输送到地接旅行社,获取利益分成。地接社通过招聘临时的兼职导游,利用游客对当地旅游资源产品不熟悉的情况,挤压旅游线路中的利润空间。导游则通过胁迫游客多购物消费,赚取返点,实现 “填低价坑”目的。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