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PC版

浪费公共资源破坏网络营商环境以维权之名行敲诈之实或无生存空间(2)

2019-06-18 13:17法制日报浏览:

  近年来,职业索偿人通过寻找宣传瑕疵、甚至编造问题,以维权为名、举着社会正义的大旗,行敲诈勒索之实,造成行政资源空转、复议诉讼成倍增加的恶果,导致营商环境恶化、商家不堪其扰。
  据某平台所在地主管部门统计,数百个恶意投诉敲诈团伙仅在2017年就制造了超过10万个投诉举报,炮制了成千上万个行政复议与诉讼。恶意敲诈投诉团伙用足投诉举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纪检监察、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等“政策套餐”,公共资源被少数团伙恣意挥霍。
  业内人士认为,职业索偿人的恶意投诉举报,没有净化网络空间,反而浪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如果再不考虑对恶意投诉举报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都会受到冲击——辛勤劳作的经营者要遭受不必要的损失,敲诈勒索的人反而得到市场。
  这一问题已经引起相关部门重视。例如,目前已有监管部门推出针对极限词使用问题处罚的规定。今年3月18日,上海推出全国首份《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规定在广告中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但广告是在广告主自有经营场所或者互联网自媒体发布,且属于首次被发现的,属轻微违规行为,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多地拟予规范
  严打敲诈勒索犯罪行为
  对于恶意投诉敲诈勒索、破坏网络营商环境的行为,严厉打击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例如,去年3月,深圳市场稽查局与市公安局罗湖分局联合执法,一举捣毁以李某等6人为主的“职业索偿人”黑恶团伙。该团伙主要集中在产品标识、说明等微小瑕疵方面,对商家进行敲诈勒索。目前,李某等6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敲诈勒索罪,已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
  去年7月,在阿里安全的技术协助下,浙江嘉兴市公安局南湖分局打掉了一个专门在网上利用极限词恶意投诉对商家进行敲诈勒索的犯罪团伙。犯罪嫌疑人吴某等3人利用商家怕麻烦的心理,在网购商品页面上找茬、利用PS伪造的工商投诉材料威胁商家涉嫌“违法”、以撤诉为条件向商家索要钱财。这一团伙去年累计投诉9000余次、涉及商家近9000家,已经查明的涉案金额超过6万元。
  警方之外,市场监管部门也纷纷行动。4月2日,浙江省市场监管局起草了《关于有效应对职业投诉举报行为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这一文件开宗明义地指出,近年来,“以打假、维权、反欺诈为名、行牟利之实”的职业投诉举报呈现团伙化、专业化、规模化、程式化的特征和趋势,不仅严重困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影响营商环境,且滥用投诉举报、信息公开、复议诉讼、监察投诉、信访等权利,大量挤占有限的行政资源和司法资源。在食品、广告等领域甚至出现“造假”式的索赔和举报行为,已涉嫌构成违法犯罪。
  同时明确,职业投诉举报认定可从7个方面综合考虑:(一)购买商品是否明显超出合理消费数量;(二)是否属于“知假买假”、“即买即退”;(三)是否一次发起多项投诉举报;(四)是否明确索取举报奖励或高额赔偿金;(五)是否借用其他人名义进行投诉举报;(六)行为人投诉举报的数量、相关行政复议和诉讼的数量;(七)其他可合理认为以牟利为目的的因素。
  去年,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也起草了相关工作方案征求意见,要求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等单位从立法、执法、司法等各方面对职业索赔行为进行遏制。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意见》的发布,各地将会陆续出台严打恶意举报非法牟利的行为的具体规定。
  针对恶意投诉现象,各网购平台也不断采取有关防范措施。以阿里巴巴为例,平台开展了全网规则普法、商品一键自检、图文违规拦截、培训考试系统四大举措,帮助商家规避风险。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

版权所有@法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