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社会
PC版

校长陪餐成中小学幼儿园标配 负责人建议教师校医参与(3)

2019-03-28 13:20新京报浏览:
  ■ 声音 
  引进第三方机构定期公示调查结果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校长董红军认为,陪餐只是了解食品安全、听取学生反馈的一个渠道,保证食品安全还要靠对食品加工制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安全把控和监督。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中校区校长牟成梅认为,陪餐不是解决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办法,最主要的是学校管理者是否重视校园食品安全,能否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学校食堂是为学生服务的,是学生身体健康的保障。”牟成梅说,把这一点提高到学校的战略性要求上来,就能在保障校园食品安全方面起到作用。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陪餐能够帮助学校及时了解用餐情况,“多数学校主要通过陪餐跟学生建立情感上的交流,给学生一种仪式感。”
  目前,北京市中小学、幼儿园供餐方式主要有自办食堂、托管食堂和外送营养餐三种。储朝晖认为,保证校园的食品安全需要对食品来源进行寻根溯源。“学校相应负责人与供餐企业存灰色交易,供餐交易环节的不公开透明,才是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的真实原因。”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教委在文件中曾对外送餐供餐的学校做出明确要求。供餐企业必须通过区教委统一组织招标。供餐企业必须取得食品经营许可,必须具备相应的供餐条件和能力,必须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机构,严格落实原料采购、加工制作、清洗消毒、成品分装和配送运输等关键环节的控制要求,确保供餐食品安全。
  储朝晖认为,目前,对订餐环节的监管缺乏权威的第三方,多为政府或校领导包揽。建议有关部门单独成立食品的评价和监督机构,定期对相关企业的调查结果进行公示,保证过程的公开透明。
  探访1 
  饭菜出锅前要测“体温” 
  ●学校: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北校区
  “学校的蔬菜基本上没有过夜的,都是当天吃当天送。”3月25日刚过6点,天还未亮,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北校区的食堂就迎来了第一批为学校送菜的师傅。食堂管理员周成刚随手从一大袋油菜里挑了三四棵,“菜没有烂叶,新鲜且表面水分不大,目测是合格的。”除了检查蔬菜的质量,数量也要一一核对。为了保证新鲜不浪费,学校根据每周定制的食谱进货。
  在学校食堂门前的公示栏里,详细记录了“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五周带量食谱”、进货单、对应的食谱营养分析报告等。记者发现,食谱中不仅有菜单,各道菜对应的带量(每道菜中食材、调料的配量)也被一一列出。周成刚介绍,为保证营养均衡,每日的主食、蔬菜、肉类等种类不低于15样,每天保证有绿叶菜供应,加工时注意低油低盐。
  除了营养均衡,食品的加工制作环节规范操作。蔬菜和肉类的清洗水池、菜板刀具分开;餐具使用前在消毒库里进行高温消毒烘干;每道菜出锅前还要先“量体温”,中心温度必须高于75℃才可出锅,确保食物蒸熟煮烂。
  在周成刚的办公室,还存放着2008年以来的食堂食品及相关产品台账登记册。“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快速追溯食品的源头。”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属于自办食堂,从食品的采购、加工制造、餐具的清洗、食堂卫生保洁等均由学校负责。老师跟学生吃的一样,师生同在一个食堂就餐。
  新学期的第一周,学校开始实行副校级干部的轮流陪餐制度,不仅仅是校长,学校书记、年级班主任、安全主任、总务主任等都要进行陪餐。校长助理肖净月告诉记者,考虑让多位老师参与陪餐,也是多视角了解学生用餐情况。
  探访2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法务网咨询平台(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

版权所有@法务网